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11月30日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诚意与担当,在全球治理中释放“中国正能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传递了哪些环境治理新信号?
关键词一:巴黎协议
巴黎会议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各方均冀望会议能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对巴黎协议提出了中方主张:
——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
——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
——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
——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
专家认为,这些主张传递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发出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明确信号,引领了谈判方向。
毋庸置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适用于所有缔约方、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是此次巴黎会议的重要目标。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各国对推动达成协议态度积极,但分歧依然存在,主要是针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体现。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人们期待,巴黎大会将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新的规划,也将为国际社会谋求绿色低碳发展指明大方向。
关键词二:南南合作新举措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通过“10”“100”“1000”三个数字,宣布了中国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新举措: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这是继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之后,中国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重大承诺。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举措把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进一步落到实处,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能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说。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中方的新举措不仅体现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贯立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行动,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气候变化全球行动的进程。
关键词三:1000亿美元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事实上,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的承诺,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确定的。然而,经合组织今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和2014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资金分别仅有520亿美元和620亿美元,距离承诺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发达国家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承诺仍无具体时间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
专家表示,发达国家如何履行责任率先减排,以及落实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是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之一。发达国家多作表率,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