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秦淮

夜泊秦淮

摘要:一首《泊秦淮》,千秋有余音。这里无疑闪耀着诗人的良心、历史责任与正义感的光辉。

金陵古都,秦淮河边。烟云迷蒙,月光澹然。水摇桨声远,波动灯影寒。此时,诗人杜牧泛舟一叶,夜泊秦淮,幽思如缕,难于入眠。或许他正沉浸在晚唐藩镇割据、国势日衰的情境中。而临近河岸的酒家,却依然灯红酒绿,香风袭扰,柔情婉约,歌吟不绝。隔着氤氲水波,透过朦胧夜色,那笙歌艳曲不时随风从岸边悠然飘至。好一个“弦歌对清樽”,商女犹欢颜的景象呵。于是,慨然于心的诗人吟出名垂后世的《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平实易懂,不须赘言。商女即歌女,亦是卖唱女。最含深沉意与弦外音的是后两句。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国势,“不知亡国恨”的商女还在唱着六朝陈后主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真是可悲可叹呵。是讥讽?是感慨?抑或愤懑?可谓满腹忧国意,尽在此言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商女“犹唱后庭花”,的确也有点说不过去。然而笔者以为,此处诗人并非特指商女。“民以食为天”,可怜商女迫于生计,以歌为艺,为“食”而唱,似无可指责处。君王昏庸,宦官弄权,藩镇起事,国将不国,何关乎商女?饱含辛酸血泪的商女又怎知天下事?同样,商女弦歌,也绝非自娱自唱,心中怨,人生苦,说与谁听?觥筹交错间,歌舞犹翩跹。这其中自然不乏达官贵人、纨绔子弟的身影。腰缠万贯胆亦壮,一掷千金不眨眼。通宵达旦,饮酒作乐,且歌且欢。正是:国之命运奈我何?“直把杭州作汴州”!置身于此,歌之,蹈之,他们是不会有乐极生悲之感的。诗人当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闻其声,睹其景,思难抑。虽然此处并非“二十四桥明月夜”,但“玉人”弦歌在秦淮,一样袅起诗人的诗思几缕。只是这诗思还蕴涵着一种悲愤。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当时的秦淮之景,奢靡之夜,并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讽刺晚唐那些权贵国难当头,依然醉生梦死的腐败与颓废之人生。这里的“江”当指“秦淮河”。诵之,品之,我们从中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萎靡氛围。

但是,乱世亦有豪杰在,“世人皆醉我独醒”。曾经风流倜傥的杜牧,经过“十年一觉扬州梦”,不再“楚腰纤细掌中轻”了。

于是,“夜泊秦淮”,到了“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耳闻目睹秦淮香艳,诗人杜牧并没有因此而风情万种,兴致勃然,下船奔岸,直上酒家,也去亮嗓一吼,狂舞一番,潇洒走一回,先享受一下人生再说;而是倚舷沉思,掷笔低吟。一首《泊秦淮》,千秋有余音。这里无疑闪耀着诗人的良心、历史责任与正义感的光辉。

“夜泊秦淮”,诗人杜牧留下这首诗,也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曾几何时,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奠定“开元盛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勤奋勉,气象万千看鼎盛。然而,纵使大唐帝国,亦摆脱不了“由盛及衰”的历史周期律。中唐之乱,晚唐之衰,以史为鉴,不胜唏嘘。这里固然有乱臣贼子的反叛,但究其内因,与当权者的骄奢、为官者的堕落是分不开的。

“夜泊秦淮”,诗人杜牧留下这首诗,也留下一首衰世时的危言诗。这无疑也是一种警示,对后世有着灵魂警示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传承,给后人一种深刻的启示。是的,躬逢盛世,这是人生幸事,但绝不能因之而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生于衰世,这是人之不幸,但绝不能因之而自甘堕落,沉浮尘世。盛世时,风华正茂,苍茫大地任驰骋;衰世中,怒发冲冠,不为红颜而为国。“盛世危言”,当令人警醒;“衰世危言”,更使后人哀之。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无论秦汉魏晋,遑论唐宋明清,都印证了杜牧这一真知灼见。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