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2)

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2)

二、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多重意义的使用,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这种混乱也是任何一个思想变革的时代所固有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多义性,实践唯物主义这一理论容纳了多种不同的新的思想,并在各种不同的理解的相互冲突之中,逐步明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各种不同的理解也逐步明确了其自身所理解和阐释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引导了其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但是,实践唯物主义概念内涵的多义性,也成为其陷入困境的根据。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期讨论逐渐隐入沉寂,实践唯物主义由于逐步丧失了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能力而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院化倾向。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开始回归自身发展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丧失了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主导地位,由于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重新厘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有的研究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压缩。就现实的社会生活来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极度混乱的思想意识及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冲击,使中国人的理论意识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物质欲望,进一步消解了中国人已经日趋淡薄的理论兴趣。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曾经先后出现过几次以西方思想的引入、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反思为核心的文化热潮,但每次思想领域的开放都紧跟着思想领域意识形态的紧缩,不断地唤醒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文化大革命”那段悲剧性的历史的清晰记忆,使他们意识到思想领域的论争带来的现实生活的变化,因而对任何有关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都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同时,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亦明确要求从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出发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回归自身理论的内在逻辑。这种学院化倾向的一个致命结果就是使实践唯物主义这样一个直接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脱离了现实的指向。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摆在了理论面前,而一个复杂、多义、相互冲突的实践唯物主义无法给予这些现实的问题以一个理论的解答。换言之,实践唯物主义丧失了其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沿着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这样一种思路,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这样,含义模糊、甚至内涵相互冲突的实践唯物主义概念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实践唯物主义的各种理论阐释在批判了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之后,实践唯物主义无力解答其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完成对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清理,任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进和发展都难以真正实现。因为从思想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其基本的属性来说根源于梅林-普列汉诺夫传统,是属于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之内的,而实践唯物主义则力图通过对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理解,以阐明马克思实现的根本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基本建制的超越。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和实践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调和的。因为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思维逻辑。那种把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唯物主义+实践”“能动性+受动性”等都是仍然停留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之内去理解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揭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所实现的根本变革的性质的。

另一方面,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历史唯物主义,并逐步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思想。但这里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不再是根源于梅林-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的那个历史唯物主义了。这样就使实践唯物主义处于比较尴尬地位。因为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更多地还是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并没有真正从实践本身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换言之,并没有真正说明马克思是如何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实践概念的创造性、超越性的理解进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阿尔都塞提出的“认识论”的断裂就是一种最明确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清楚地揭示了从实践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跃迁的困境。这一方面是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多元阐释格局的体现,它表明在当今时代一种能够取得完全一致的认同、并能够统摄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新的唯一的体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思想体系变革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概念及其理论逻辑的折中、矛盾、冲突等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理论格局之下就需要明确概念、理论的基本内涵、逻辑等等,以达到理论的清楚明晰。另一方面也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即排除前提的混乱性、各种思想的不彻底性以及逻辑的混乱,以获得清晰、明确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如果说这一个概念无法摆脱其思想史上的混乱造成的难以理解或不能清晰明白地传达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及其理论体系,那就必须舍弃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困境的根本在于,它依然停留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建制之中,由于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的位置,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理解实践对于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具有的本体论的存在意义。因此,有必要遵循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回归马克思思想文本本身,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