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4)

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4)

四、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本质就在于,马克思通过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完成之后的人的生存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政治解放完成之后人的自我分裂和对立的生存结构。从而揭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基本建制——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现实的社会历史根源,并通过对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的分析,阐明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存在的根基及其运行的基本方式。从而彻底地终结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开辟了理解和阐释人类历史的全新的理论体系。

首先,揭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现实基础。按黑格尔的理解,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二者统一性的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二元分立其实质是根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解放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实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裂,其实质是人的自我分裂和对立。人分裂为公民、法人和私人,社会分裂为市民社会与国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等等,最终以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这种最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不过是现实的人的分裂状态的理论表达。这种世俗世界的分裂,并最终形成一个凌驾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上的独立的意识王国的现象,不可能从意识本身的发展来解释,只能通过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的分析给予说明,也只能通过人的革命的实践活动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改变方式才能消除这种分裂。进而寻求重建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基础。因此,马克思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解放问题,即借助于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以消解现实的非人的生存结构,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其次,通过对人的实践本质的揭示阐明了人类自我解放的内在动力。任何真正的解放都是要把人的世界、人的各种关系归还给人本身,恢复人之存在的总体性。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就是由于异化,现实的人的创造的一切都被剥夺。这种异化既根源于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本质,也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最终扬弃。“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是实践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13)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异化是在人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之中产生的,那么也只有通过人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才能最终扬弃异化。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只有通过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才是可能的。在这种扬弃的过程中,人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也就是说,这种扬弃只能是人的自我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是人的自我解放。在这一过程中,人既是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手段,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因而,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而实现的共产主义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并不是对物质财富的简单拥有、占有,而是人作为总体性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恢复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因为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关系,都是通过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正是通过人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在形式上直接就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形成对自身及对象世界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以确证自己全面的本质的规定。在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正如人的本质的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因而,人不仅仅是能动的,在其主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确证自己人的存在,创造与他人人的本质相符合的物品;而且人也是受动的,在享受他们的劳动产品、或作为他们的活动对象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本质的确证。

第三,在人类历史性的实践进程中,彻底地消解了主体与客体、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建构了全新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的世界的抽象理解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指出,提出所谓的人与自然谁产生谁的问题,其实质是设想一个超越于现实的人及世界之外的存在者的存在,进而把现实的人及世界都抽象掉,从而提出人与世界的创造问题。而那个超越现实的人及世界之外、关照着现实的人及世界的目光不可能是人的目光,只能是神的目光。因而这种提问方式依然没有超出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而恰恰是对其自身存在问题的揭示——仅仅揭露了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实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执着于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因为整个现实的感性世界的存在正是通过人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因而无论是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还是人作为自然的生命个体的存在都是历史性实践活动的结果,已经成为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现实的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14)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类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既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对这一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在确定的社会历史进程之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这样的人首先是一个个体,作为这样特殊的个体,人总是要死的。正是由于个体的人的死亡,使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一种有限生命相续的无限的过程。从而成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之中,每一代人都遇到确定的资金、环境和生产力,这种确定的资金、环境和生产力一方面确定限定了新一代的活动,同时也在新一代人的活动中所改变。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性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作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基础,具有确定性、历史的客观性和决定性;但这种确定性对于人类的历史性实践活动来说,不是自然的必然性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在历史的进程展开中表现为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表现为现实的历史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之中,个体的人获得了超越自身个体存在的意义,而成为总体,既作为观念的总体,又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总体性的主体自为的存在。因此,人既作为总体的生命表现而存在,同时又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以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建构的全新的哲学体系,彻底地消解了近代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消解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摧毁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使哲学的目光从抽象的思维领域转向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因而是“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15)

(作者简介:隽鸿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