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3)

实践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3)

三、实践本质的历史性

实践唯物主义从马克思那里获得的直接(字面意义)依据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以及“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三个方面的依据虽然不能真正传达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却给我们指明了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基本路向,那就是要从马克思对感性活动、共产主义、人类社会的理解之中去尝试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时就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因而“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⑥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事物、现实、感性都是直接与人的实践相联系,都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所谓的感性就是实践活动。马克思的这一系列结论是建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理解,以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建制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是自我确证自己的存在的,正是通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消解了自然界的自在性和给定性,从而一方面现实地创造着人的生活世界、创造着人与自然的统一;另一方面人从其所创造的世界之中直观到自身。因而,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康德哲学中的那个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也就变成了“为我之物”了。近代西方哲学面对的那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丧失了其本质的抽象性,而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不仅人本身、而且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都不过是通过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而生成的,所谓整个世界历史,不过就是在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世界的现实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对于能思维的人的意识来说,同时也是它被理解到、认识的生成运动。

因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他所理解的世界并不是近代唯物主义所说的那个自在的、与人无关的自然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同在的、在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所谓的物,不过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在物质固有的特性中,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是运动——不仅是物质的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物质的冲动、活力、张力,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Qual)。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⑦因此马克思说,在17世纪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那里,物质还带着感性的诗意光辉对人发出全身心的微笑。但是,唯物主义在其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变得片面了,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哲学开始按着数学和几何学来建构自己的体系,感性失去了它鲜明的色彩,变成了抽象的几何学家的感性,丰富的物质运动形式被抽象的数学运动和机械运动所代替。如果说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的命题还为人及其感性保留了一点尊严,那么18世纪唯物主义提出的“人是机器”的命题则是对人的彻底的漠视。因此马克思说18世纪的唯物主义是敌视人的唯物主义,或者说是无人的唯物主义。

第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其含义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以现实的人类社会、社会中现实的人为对象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独个体的活动,而是现实的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一方面,这种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⑧因为在真正的人的生产活动中,交换——无论是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交换——是真正的人的类活动和类精神,是有意识的人的真实的、真正的社会的存在,因而这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换言之,只有在这种真正的人的关系之中,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活动。只有在这种社会联系之中,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才获得实现的前提和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的社会性质,是现实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的普遍性质。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因而,无论是就人的活动的方式来说,还是就人的活动的内容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享受。因而,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⑨

因此,必须消除近代哲学那种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的基本观念,明确意识到个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个体的人的生活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而人类生活不过是较为特殊的或较为普遍的个体的生活。因为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人首先是作为特殊的个体——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个体——而生活于社会之中。但是,人同时也是总体,是作为社会的自为的主体而存在的。正是通过对作为自为主体存在的个体思考和感知才能形成对社会的总体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同时又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因而人又是总体。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总是要死的。而正是个体的死亡,使人的自我确证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一个有限生命相续的无限的过程。从而赋予了实践活动以历史性。换言之,人类社会或社会性的类是历史性的存在,其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也只有从社会化的人及其活动出发,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人类历史进程。

第三,如果说“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那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也就为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提供了解释原则。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始终是与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法年鉴”时期,针对政治解放完成之后人的自我分裂状态,马克思明确提出通过武器的批判、改变现实的社会生活以消灭哲学自身的要求。你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你就不能消灭哲学;不消灭哲学也就能把哲学变成现实。只有如此,人的解放才是可能的。正是基于以人的解放为最终定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阐明是结合着对资本主义的异化与对异化的扬弃来进行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⑩学术界习惯上将其称为哲学共产主义,认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在形而上的层面展开的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并没有触及到现实的社会本身。这实质上是建立在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抽象化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对于异化及其现实的存在的表现,马克思是通过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得出来的,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现实的生存状况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对实践的理解中,明确了这种对象性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对于整个现实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地位。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也就确定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1)因而我们可以说,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相关物质条件决定了人的现实的存在。这种现实的活动,完成了对人的异化存在状态的超越,就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但是,这种超越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表现为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不会由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而终结,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而形成的共产主义只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环节,对现实的、对未来历史发展来说,这种共产主义只是人类解放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所以说,这种共产主义既不是一个确定的人类社会形态,也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2)因而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这种共产主义基础,也就只能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自我超越过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