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逻辑(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逻辑(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着眼于承载起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使命,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进行了不间断的接力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一以贯之的实践主题。这一大政策作为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回应,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现在经历两个大的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型阶段把“蛋糕”做大以解决温饱的需要,我们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增长之路。这一政策在当时很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发展型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政治诉求,过尊严体面的生活,成为需求的新内容。这种需求仅仅通过做大“蛋糕”已无法满足,必须进一步做好并分好“蛋糕”,这相应地要求我们的政策必须丰富和拓展。适应这一要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其实质完善为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强调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这凸显了这一根本政策在其心目中极端重要的位置。经过十八大以来两年多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这一政策着眼于破解当前的难题得以全面展开,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走科学发展之路,当务之急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破除利益集团的藩篱,这呼唤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破”的问题,同时还必须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建章立制,按照现代社会的规矩办事,这就是全面依法治国,解决“立”的问题。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这呼唤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性特点所决定,它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以全局的视野、整体的思维,系统地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项影响全局的根本性工作,务求发挥其整体效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其次,在上述这样一个总的要求之下,抓好每一个“全面”,力求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词是“布局”的话,它所包含的“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的关键词则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根据中国社会进入发展型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提出来的。适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是适应破解我们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的要求提出来的。实践表明,要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仅仅靠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难以解决问题,要突破利益集团的藩篱,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综合施治、辩证治疗方能解决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是适应中国社会日益进入现代社会的要求提出的。仅仅解决立法问题还不够,还必须从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才能建构我们所需要的法治秩序。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是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和时代对党的要求的角度提出的。在当代中国,一方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另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这是党的领导能否坚持的关键所在。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能在重大问题上颠覆性错误,又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依法治国,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走法治之路。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并有效地破解当前的各种难题,考验着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把握好了二者的平衡,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