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龄农民工要形成人文关怀合力

对高龄农民工要形成人文关怀合力

要改变包括高龄农民工在内的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条件,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所有的农民工和城市人享有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和非差别的基本养老保障。不能单靠国家和政府的“一己之力”,还需要全社会形成人文关怀的合力。

黄昏时分,北京五环外的一处建筑工地旁,55岁的老范坐在马路牙子上吃着他的晚饭。三个馒头、一袋混合着豆腐干、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价值5元。路边熙来攘往的车辆扬起的灰土,被他就着馒头咽进了肚子里。这是腾讯新闻《活着》的一个镜头。像老范这样的高龄农民工,在当前中国并不在少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了17%,总人数超过4600万。那么,处于社会夹缝中的“未富先老”的4600万高龄农民工,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看待?该做些什么?

据报道,建筑、运输等又苦又累的行业,年轻人是越来越少,活跃在这些岗位上的多是50岁以上的人,这也成为了高龄农民工产生的主源地。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建设和配套服务等诸多方面对农民工有着巨量化的需求,但作为年轻的一代人,不是嫌累、嫌待遇低,就是嫌不体面、没前途,现实有需要成为了高龄农民工产生的客观诱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进城务工要比在农村种地强许多,经济收入则成为了高龄农民工产生的主观动因。但是,应该看到,高龄农民工的产生夹杂着诸多的无奈和凄凉,或者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挣一份养老钱,或者为了减轻自己儿女负担,等等。总的来说,大部分高龄农民工的出现,是因为自己有“难处”,被迫出来的。说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相关保障制度的缺失是主因,社会力量的帮扶和救助的缺位则进一步推高了这一人群。

应该承认,这一群体长期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应该承认,包括高龄农民工在内的整个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生存的夹缝之中,他们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社会应该给予他们的,尤其是高龄农民工,受年龄的影响,他们所从事的工种、基本待遇、工作时间以及生存环境等等,情况更为糟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