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3)

“机器换人”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3)

【启示与思考】

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东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其他城市数倍于东莞的土地资源优势,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和自贸区的“磁吸效应”,制造订单的“去中国化”趋势等,都将是东莞“成长中的烦恼”。面对“用工荒”等困局,东莞主动选择了“机器换人”。可以预估的是,这也将是更多劳动密集型城市接下来转身的必选路径。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依然有疑问:机器换了人,人往哪儿去?

悲观主义者认为,换人之后,“打工者就像流通不出去的货币”。由于企业倒闭或换机器而“剩余”的劳动力,确实会遭遇一时迷茫期,职业没了,保障没了,生存也成了问题。但是,不管怎样的人工智能,都需要人来控制,在精度等问题上还需要人来校准。更重要的,在于下述两个层面:一是分工精细化,能部分解决制造专业化带来的岗位问题。就像一部手机,生产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少,但它从贴膜到移动电源等环节,周边产品与服务却越来越丰富。制造业原有环节需要的人,肯定会日趋减少,制造业的链条却在精细化的趋势中延伸并拉长。二是伴随着实体经济转型,劳动技能培养的转型,也可以相得益彰。比如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鼓励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与市场更近一点,就不怕岗位太空悬。

“机器换人”开始了,劳动者倒无须太过悲观。因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劳动力越来越昂贵、越来越稀缺。公共服务部门须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帮他们找到“心若在梦就在”的归处。把就业上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好了,“机器换人”的就业阵痛并不会如金融危机年代那么复杂、沉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