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做出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要让这些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让脱贫攻坚“不留锅底”,扶贫机制应有何创新?资金投入从哪里来?有哪些兜底政策?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苏国霞对此进行了解读。
真金白银从何来
目前,全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使其全部脱贫,意味着从现在开始5年时间,平均每年要脱贫1000多万人,平均每月需脱贫100多万人。要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更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
这些资金从哪里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要和脱贫攻坚的力度相匹配。刘永富透露,目前中央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只有400多亿元,这个数字在明年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综合扶贫的几千亿元也要向脱贫攻坚倾斜。在金融政策方面,贫困人口可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生产来脱贫,下一步还将设立扶贫再贷款。此外,还会有社会捐助等社会资金的加入。”刘永富说。
苏国霞指出,《决定》提到要创新扶贫的投融资机制,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这句话的含金量是5年将投入6000亿元。另外,扶贫再贷款的优惠力度也将超过一般支农再贷款,大规模推广扶贫小额信贷的规模也会超过以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