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观念框架“三维”发展失衡是抑制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一再强调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优先性问题。这个观点通俗地说就是:没有理论,你什么也看不到、也想不到。
今天的科学早已告别整理材料阶段,已经上升到理论科学阶段,在这个阶段波普尔的理论优先性是非常有道理的,也被科学史的研究所证明。在承认波普尔的理论优先性基础上,笔者做出一个推论:拥有进步理论的人会有更多新发现;反之,拥有退步理论的人将很少有新发现并进入退化阶段。简单设想一下,一个相信“地心说”的人和一个相信“日心说”的人之间的差异,就不难理解这个现象。
那么,这些理论的作用在人的实践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这就是所谓的概念框架问题。它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人的行为是由头脑内的观念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头脑内的观念框架构成我们的认知图式,有什么样的认知图式就会产生与之匹配的行为模式与选择。这是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基本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头脑内的观念的奴隶。
观念框架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了和常识中的世界观概念区别开来,我们把头脑内的概念框架的构成分为三维结构:
其一是真理之维。它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它的终极目标是鉴别真理与谬误,我们教育系统中所传授的各种科技知识都属于这个维度。
其二是伦理之维。它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它的终极目标是识别善恶。
其三是审美之维。它解决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问题,它的终极目标是区分美丑。
这三维结构有机整合起来就构成我们每个人的观念框架与认知图式,我们就是通过这套认知结构孕育与释放个体的创造力。一个理想的观念结构是三维均衡发展,由此形成一个具有多元基础以及强大生产能力的观念框架。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观念框架的内在结构不匹配,则会制约创造力的孕育与释放。
遗憾的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所塑造的观念结构是严重不匹配的,片面强调学术成分的发展(主要是科学知识),即真理之维,严重忽视其他两维的发展,结果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都是“跛足”人才——由于其内在的观念结构存在先天缺陷,缺少其他两维的有力支撑,致使知识之维的发展最终也受到影响,因而普遍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
毕竟,科学的最原始根基离不开形而上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的所谓“钱学森之问”产生的根本原因。
英国人力资源专家肯·罗宾逊认为:创造力依赖于情感与思维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学科与思想领域的彼此作用。对于一个均衡的观念框架来说,三维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相互支撑、相互启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反之,一个不均衡的观念框架则起不到这种相互的支撑作用,反而制约了创造力的培养与释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