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式反应”必须从中学开始(4)

创新“链式反应”必须从中学开始(4)

4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学开始

创新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观念的具体化过程,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观念的产生是由个体大脑内的观念框架决定的。要产生丰富的想法,就需要个体头脑内具备完善的认知图式,这个进步图式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新想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理念仍显落后。当下,各个学校唯升学率马首是瞻,无非反映了我们对于世人眼中的有用知识(真理之维)的片面化强调而已,它符合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但这种情形却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他两维的弱化,从而导致整个中学生群体的认知图式出现制度性偏差,而这种偏差的结果要等到多年后才会体现出来,到时想改变已经为时已晚。

图3是我国2014年各教育阶段毕业生的数量分布图,它清晰地显示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知识结构分布,同时也指涉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隐性问题:广义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哪个阶段人群入手?显然人群的两端都不是合理选项。

我们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具有最大数量的人群入手,即中学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人类的认知发展阶段时早已指出:青少年在12-15岁阶段就已经基本上完成认知中最为高级的形式运算阶段的培育,在这一时期道德认知已经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再往后,头脑内的认知图式基本定型。另外,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平克教授提出的关键期概念也能从侧面证明,在一个认知图式建构阶段,正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导致功能窗口关闭,观念框架与认知图式就很难再改变了。因此,创新思维的种子应该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被种下,而到成年后再种效率会低很多、甚至无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中学教育的观念框架对于未来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培养与释放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就酝酿创新能力的观念框架的建设而言,中学比大学更重要,毕竟有很多人是无缘进入大学的,但是,这些人同样要走向社会,如果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观念框架与认知图式,那么,进入社会以后,这种能力仍会形成持续的、可观的创新浪潮。

在整个教育链条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中学改革将会引发教育体制变革的链式反应。当然,率先走出这一步的学校,可能会面临与承担短期内升学率下降的风险与成本,而它的回报要等到未来很多年以后才有所体现。但是,这种努力的未来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至少,它会打破当下各高校在招生中的掐尖与抢生源现象,这种现象无非是反映了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孱弱的一种被动反应,期望通过获取优质生源的未被扼杀的创造力来弥补创新乏力的困境,因此,教育改革应该从中学开始,让中学改革倒逼大学改革。

(作者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和博士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