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任务(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任务(2)

二、意识形态工作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创新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理论学说、社会意识,它为社会确立一个普遍的价值导向,力图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从,将政治的硬性控制转化成文化的软性控制,引导、主导、领导全体社会成员按照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它又反映着一定阶级、集团或国家的根本利益、制度形态、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

正因为意识形态是一种集团性的话语,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政府、国家)的话语体系和利益表达,是为一定阶级、集团和政党的政治行动服务的,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政党、国家工作任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马克思、列宁到中国共产党,都是根据时代的历史变化而调整意识形态的工作任务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宁所处的时代是战争与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战争可能引发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历史创造了机遇,列宁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良机,建立了关于革命的意识形态,像“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节日”[1](P616),“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2](P575),“各国资本家进行的战争,只有靠反对这些资本家的工人革命才能结束”[3](P95)等,都成了团结鼓舞人民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意识形态工作任务也从以前推翻现存社会制度调整到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并根据时代的历史变化而调整意识形态的工作重心。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以来,中国在内部活力下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家形势日益危急,原有的意识形态土崩瓦解,儒家的观念体系对统治阶级统治的正当性已不具备解释、辩护和维护功能。中国要解决的基本政治问题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用什么办法,把人民团结、组织、凝聚起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能够成为一个有行动能力的历史主体,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包括传统社会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以及普通民众三大基本力量)纷纷登台,但他们的努力统统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意识形态的批判、革命功能,宣布了统治阶级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得到了人民的同意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愿景目标、政治主张汇集了中国人的思想共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为中国人民接受,成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我们党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思想领域斗争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但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也有不少教训,如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管理过激、过重,甚至有“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错误指导。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认识到时代主题从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孤立半孤立的状态转向改革开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意识形态的创新:一是提炼出体现时代要求、赢得人民同意的核心执政理念,奠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意识形态的基调;二是保持了意识形态的连贯性以及形象上的统一性,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三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迎来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大好局面。

如今,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相对滞后;党的理论创新生机勃勃,但其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国际化相对薄弱;文化建设大发展,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更为迅速,文化供给相对不足;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就要适应时代变化,正视时代挑战,表达时代呼声,不断创新创造,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的功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和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

第一,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意识形态工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和软实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否成熟,关键看这个政党、国家有没有指导自己行动、维护自己利益的思想体系,是否善于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斗争。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我们要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第二,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创造出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共识系统,有效地整合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发挥好意识形态的整合、团结、凝聚等“黏合剂”的功能。毛泽东指出:“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4](P204)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一个“团结”的问题。邓小平也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5](P111)“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5](P190)当前,要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合作,保持意识形态的弹性与张力,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容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为全社会确立普遍的价值导向。

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意识形态是一种学说、观念、道理,具有价值性、理论性、学术性、科学性、道德性;是以理服人的观念体系和以德感人的价值判断,对人进行渐进的“毛细血管式”的长期渗透,让大家同意并服从你的统治,或者愿意跟着你去推翻某种统治,或者为政治秩序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证明。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使阶级利益、政党主张、集团意志、国家需要转化为民众的自觉服从与追求。意识形态不是权力,而是威力、威信、威望,是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软实力。要把握这些本质和规律,发挥意识形态的维护、辩护、证明功能,使社会成员相信现行的制度或政治行为是正义的,是保证其根本利益的,从而自觉维护和参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