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5教育综合改革攻坚重点(5)

聚焦2015教育综合改革攻坚重点(5)

传统高中将被颠覆

高考新政下,上海高中开始大规模实施“走班制”,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未来几年内整个中学的管理体制乃至整个中学教育的模式都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高考改革正在颠覆中学的传统教学秩序,并影响到上海普通高中的格局,未来更将影响初中、小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从今年9月份开始,本市高中二年级的课堂里“走班制”全面铺开。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每门功课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程度的班级上课,一个学生的不同课程很可能在不同班级完成。

全校流动走班、班级组合式走班、相对固定走班、学生一人一份个性化课表……各层次高中结合校情都拿出了尽量可行的“走班方案”。每位同学都拿到了一份私人定制的课表。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涯。

走班教学不仅是对学生分层学习的一次新改革、新尝试,更是对教师的分层教学能力、高中课程合理安排的一个新课题、新挑战。

走班制铺开后,学校也开始关注学科设置的完整性问题,积极配齐和储备各类师资。与此同时,“走班制”背后的支持系统也在悄悄发生变革,对教师的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同样带来挑战的还有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纳入中学生评价体系。

今年4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公布——从2017届高一学生开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会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记录内容之一。根据规定,高中阶段社会实践不少于90天,其中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后,社会实践基地(机构)负责记录;并定期进行客观数据导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以保障信息记录的真实可信。今年暑假,在上海,数万名高一学生涌向社会,做志愿者“挣学时”。

参加志愿服务,学生的心态各不相同。有人是抱着希望有所收获的心态去的,也有人则是抱着“挣学时”的想法去的。这也就导致一些挣分快、时间相对集中的“好岗位”遭到“秒抢”,而一些“寂寞岗”则无人问津。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做志愿服务应更关注学生在不同服务岗位上的收获和成长。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岗位经历对自身能力的锻炼,如何引导家长真正放手让孩子在社会大课堂去体验成长,如何引导社会各方面为孩子们了解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