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逻辑,闯过关口(3)

尊重逻辑,闯过关口(3)

供给管理是有效结构调整,创新和调结构的主体应当是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

相对于更着重于速度、规模和数量的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则有利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并非开始就奉行的是供给管理,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是第一位的,供给会自动地创造需求。后来有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于是有了政府干预和宽松的刺激性政策。这种刺激性政策短时间似乎可以人为地制造繁荣,但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长期实行的结果却出现了滞涨,于是有了供给学派,即通过减税,让企业更有创造力,让消费者更敢于消费。一句话,通过供给制造出新的需求。调整了的结构是更高层次发展的开始。在调整攻坚阶段,必须从压力中发掘动力,从挑战中发现符合经济发展内生规律的商机,正如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如果把产品的质量改进和数量增加称为经济进步,并且把这个标尺用于商业循环的各个阶段,我们其实应当把市场的忽然光明称为退步,把萧条称为进步。市场光明乃通过错误投资浪费了稀缺的生产要素,同时通过过度消费而减少投资的存量。相反,萧条是个折返点,它走向所有的生产要素都用于使消费者最迫切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境界。”供给管理着重于从微观层面、从市场层面解决问题,这是符合经济学的逻辑的,因为经济发展说到底是微观层面的事。

供给管理应从企业层面发力,在健全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结构调整的突破点,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创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环境。结构调整或者说创新的方向既有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又有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者判断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是准确,预期的难关是不是能够攻破。即便技术上成功了,市场能不能接受则还是个问题。市场遵循的是投入和产出的规律,没有经济效益的创新只能被束之高阁。正是基于创新的这些特点,创新和调结构的主体应当是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

总之,只有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调整结构,才能闯过关口,谷底重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