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宏观调控决策机制与时俱进

谈宏观调控决策机制与时俱进

在本轮危机前20余年的全球“大稳定”时期,除了“新新古典综合”曾掀起过几朵浪花,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由于经济持续繁荣,宏观调控也乐得“无为而治”。2007年危机以来,宏观经济理论固然仍然在细节上缓慢变化,但宏观调控的实践却明显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准确判断形势并对症下药,是反危机实践中的亮点之一。

众所周知,宏观调控的金科玉律是“逆风向而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我们没有对经济运行之“风向”的性质和特点有深透的了解,政策效果事与愿违是极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在调控的实践上,我们至少需要区分出三种情况。倘若判定经济波动源于某种短期冲击,例如石油或大宗产品价格异动,宏观政策应遵循“不过度反应”的准则。如果判断经济波动源于周期性变化,那就应当动用反周期的调控手段。确定增长率、物价、就业等宏观变量的“合意水平”,并采取各类调控手段使上述变量保持稳定,借以“熨平”波动,是应对周期波动的宏观调控的基本格局。如果认定经济的波动呈某种长期趋势,使得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资源利用能力长期偏离其当前的均衡位置,宏观调控应当采取比较剧烈的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社会公众迅速产生新的预期并尽快适应新的格局,形成调控当局所希望的一致行动。美国经济恢复在发达经济体中领先,与他们的宏观调控见机早、动作快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标志着我们正面临一种趋势性转变的大格局。面对如此变局,我们的宏观调控应当清晰、简单而明快。如果在态度上“犹抱琵笆半遮面”,措施上一点一点地“钝刀子割肉”,很可能会使社会公众的预期分散化,其效果可能事倍功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