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而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在大一统中包容多样性,从多样性中去寻求统一性。“和”,即是多样内容的统一;“同”,是单纯的一致。“和而不同”是在统一中包含多样的内容,而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简单一致。“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下、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同”就正相反,如果琴瑟的声调都是一个样,怎么会有动听的声音呢?孔子说过这样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他认为,君子以“和”为准则,但不盲从附和,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小人则反是。“和而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个人来说,应多方面吸取知识;对于执政者来说,避免独断专行,广泛听取意见,处事公正。这也是中国伦理政治中值得肯定的思想。
4.“身正令行”
中国伦理政治很重视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言行合一,不能双重人格,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的意思是:执政者自身端正,才能治好国家;如果己身不正,怎能使别人端正?孔子这些话,说出了一个客观真理:治理国家的人,应着重从自身找原因;事情的成或败,往往不在外部而在于自身。
以上四方面似可认为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古代的伦理政治也有糟粕,最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封建主义等级制。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其等级是以政治权力为标志的。这就是说,谁的官位大,谁的身份地位就高。而作为国家主宰的皇帝和皇权则是这个权力的核心。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便制定了各种礼制。古代的礼制从主要方面看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这种礼制终于发展成为封建主义官僚政治。在这种状况下,道德伦理对于统治者的约束作用便显得微乎其微了。这说明只靠伦理道德来调节政治,那是很不够的。
历史早已过去,但是它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道德建设则不能离开经济和法治这样的主题。我们提倡道德,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抽象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视为为经济和法治服务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遵纪守法和勤恳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为西北大学原校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