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用了大量心血整理的全面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特征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论》中得到了理论逻辑的科学证明。有条件的领导干部,还是要读读《资本论》第一卷,一定会有很大收益。最近,有机会在中央党校学习,重温了《资本论》第一卷,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等理论,虽然揭示的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但是,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应当采取既坚持又创新的态度,既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方式简单地照搬,也不能认为已经过时或一概否定。
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一元论”须坚持,但劳动的外延应当拓展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两重性,首先是由马克思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批判地理解全部问题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25页)。“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这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要有商品和商品交换存在,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原理必须坚持。
当然,马克思研究的毕竟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时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劳动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与今天相比已大不相同。这是由于科学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今天,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它的外延也要广得多,劳动已经不仅仅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还应包括与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实现有关的所有劳动,它们共同创造并决定商品的价值。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期其实也意识到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中,关于劳动的概念只限于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而到第一卷第十四章,提出了“总体劳动”的概念。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认为,在流通过程中,对商品的运输、包装、分类、整理等作为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延续也创造价值。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甚至把资本家作为共同劳动的指挥者的管理活动也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由此可见,只有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原理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实际,将劳动的外延加以拓展。
与劳动外延变化相适应,作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范围也应当进一步扩大。创造价值的劳动者,不仅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而且包括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者;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而且包括流通领域的劳动者;不仅包括生产和流通领域第一线的劳动者,而且包括作为生产经营管理者的经理和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工程师的脑力劳动者,甚至还包括资本所有者中从事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都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者。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日益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拓展劳动和劳动者的外延,不仅对于我们坚持并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