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总书记的“三农”心事有哪些?

2015年总书记的“三农”心事有哪些?

古语云:农为邦本,农业安则天下安。作为泱泱大国的领导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今年以来,关于破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哪些人最让总书记牵挂?哪些新问题进入了总书记的视野?总书记有哪些新论述?新华网“讲习所”推出《那村·那田·那人:今年总书记的“三农”心事有哪些》对此一一进行梳理。

——老乡生活过得好不好——

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我国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目前算起,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老乡过得好不好,生活还有哪些困难,如何脱贫致富,这些问题时时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2013年5月21日,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帐篷内亲抚一个小孩。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这个村过去是贫困村,近年来村里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旅一体化,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家里种什么?”“土地经营情况怎么样?”“农家乐搞得怎么样?”习近平走进村民王治强经营的农家乐,房前屋后看得十分仔细。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历史使命,时代重托,事关我国几千万贫困人口福祉。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历来是治国之重任。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考察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新的竞争力在哪——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然而,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现代化还是四化同步的短板。面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农产品成本“地板”抬升、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逼近“黄线”、资源环境亮起“红灯”的现实,农业新的竞争力在哪里?现代农业怎么发展?这是总书记今年着重考虑的问题。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稻田同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不能让主产区越种粮越穷】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先。粮食安全,让身处中南海的总书记时刻记挂在心头。他经常在百忙之中,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看农势。2015年7月16日,在秋粮生长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他沿着田埂步入稻田,察看水稻长势,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叮嘱他们细化增产技术措施,争取秋粮丰收。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农业必须形成新的竞争力】我国粮食产量尽管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成本不断提升,带来产量增加、库存增加、进口增加“三量齐增”的复杂现象,农业生产亟需提升自身竞争力,对这一点,总书记十分清楚。在2015年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再次提出要求。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