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否留得住乡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山水田园,是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从乡村走出来、在城市追梦人的港湾,也是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乐园。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让百姓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对于乡村环境,总书记格外关心。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仔细察看洱海边的生态保护湿地。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1000多年历史。总书记步行穿过村中街巷,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向他们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厕所革命”不是小事】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州光东村了解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他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耕地资源安不安全——
耕地,与水、粮食、能源一起,并列为一个国家四大战略资源。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成绩的同时,地力下降的问题怎么办?能否像有些国家一样休耕养地?如何又能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及时产得出粮食?这些问题,总书记很关心。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在四川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的农田同正在播种玉米的村民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探索耕地轮作休耕】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安全,兹事体大。2015年11月3日,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总书记强调,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国家可以根据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
【严禁以改革之名行占耕地之实】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要把好关,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总书记强调,在土地流转实践中,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如何通过改革打破城乡藩篱——
如何让留守儿童早日和父母团聚,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进城农民工在城市里有温暖的家,如何通过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些都是总书记牵挂的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个大命题,在这一命题背后,“公平”、“共享”的关键词承载了亿万农村群众的“中国梦”。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是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看望。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破解二元结构要有重大突破】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