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

四、推进协调发展,整体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围绕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

中心城区要因势利导、凸显特色,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着力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注重培育文化内涵,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繁荣繁华的现代化城区。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盘活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降低建筑容量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附加值。深化拓展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成片成街坊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前滩、徐汇滨江、临港等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注重提品质、强功能、出形象、重效益。积极推进桃浦、南大等重点调整区域转型升级。依托中国商飞和浦东国际机场优势,高起点推进航空城建设。

郊区要把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放在首位,突出腾笼换鸟、存量调整、提质增效,在建设用地减量化、淘汰落后产能、生态环境建设上为全市作贡献。坚持产城融合、功能为重、环境为先、聚焦重点,按照街坊要小、路网要密、公共空间要多的要求,积极有序推动郊区新城加快建设。充分发挥镇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枢纽和重要载体作用,全面完成全覆盖、分层次、可实施的镇村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各类新市镇、集镇、撤制镇和中心村。

(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一规划、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深化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污染源头控制和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注重保护传统江南乡村特色,让农村更具乡土韵味、更多自然景致。加强精准有效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加大对纯农地区、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

(十)协同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更加注重功能建设,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努力形成科学高效、安全有序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

健全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思路,注重安全、有序、效率,软件和硬件建设并举,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空港、海港、陆上交通枢纽能级水平,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扩能、增效、加强管理,完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市域多样化公共交通综合换乘体系。提高虹桥商务区、迪士尼、临港等重点区域局部交通管理水平和通行能力,打通全市区与区之间“断头路”。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适度发展新型无轨电车,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优化慢行交通环境。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完善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破解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措施,严格管控私家车持续增长,依法严格加强交通管理。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抓好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超前布局,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实施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率先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全国带宽最宽、网速最快、资费最低的地区之一,公共活动区域免费WiFi覆盖率全国领先。围绕城市宜居宜业、运行安全、政务高效等实际需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努力形成普惠化的智慧城市应用格局。

加强城市常态长效综合管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违法无证建筑坚决拆除,安全隐患坚决整治,脏乱差突出状况坚决改变,违法经营坚决取缔,持续加大对群租、“黑车”、乱设摊等城市管理顽症依法整治力度。按照中央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

推进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用最严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严的措施,保障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安全日常管理标准,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轨道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市民安全意识和防范知识教育,提高城市防灾抗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强化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和应急演练。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切实落实具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外化为城市的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大力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优化、功能完善,让市民更方便参与和分享高水平的文体活动。坚持高水平布局、专业化改造,大手笔推进演艺设施、博物馆、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兴建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新地标,加快改造宛平剧场等一批老场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打造以人民广场、浦东花木地区为核心和沿黄浦江、苏州河布局的文化集聚区域,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

支持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演出展示,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多彩。抓好重大历史节点的重大题材创作生产,出大作品、出大家,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激励原创、鼓励演出,促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经典艺术根植上海、竞相展演,让更多市民能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表演。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群众文化、倡导志愿文化、发展体育文化、培育创新文化,形成文明、健康、快乐的都市生活方式。满足群众文化旅游休闲需求,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改革创新,让文化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正确处理好阵地与市场、导向与效益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继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扩大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培育多元文化发展主体,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跨界融合。办好国际顶级文体赛事,打造国际赛事之都,培育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