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全球性大国还有多远

中国离全球性大国还有多远

何谓全球性大国?简言之,就是起码要具备三个根本条件的国家:其一要大,其二要强,其三要拥有重要的世界性影响力。全球性大国不是任何势力或势力集团赏封的称号,更不是自己粘贴的标签,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承认的地位。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英国

人类文明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既大又强的国家,例如波斯帝国、孔雀帝国、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中国的汉帝国和唐帝国等,他们都曾称霸一方、煊赫一时,但其权势和影响只局限于部分地区,只能算作是区域性大国,而不是全球性大国。

后来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开始涉足世界多个地区,但这些国家主要倚仗航海上的优势。比如一度强盛的荷兰,1670年其船队运载量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运的发达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影响的扩展,然而囿于地域、人口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限制,荷兰基本上还是一个海运大国,尚难视之为一个全球性大国。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是英国。英国国土面积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19世纪中叶人口仅2000多万,就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而言,只能算作中等国家。然而英国却在很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称雄全球100多年。在1914年,英国在全世界占有的殖民地总面积比本土大111倍,殖民地人口将近4亿,是本国人口的8.6倍,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在1920年达到权势巅峰时,世界大约1/4的人口与土地都直接听命于大英帝国。

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变革期,变革的标志是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而推动工业革命的是科技革命,其前提则是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这一连串的演变中,英国起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1640年之前,英国王室是专制统治者,国王以“君权神授”为护身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代表“全民”意志的国会与国王势力的冲突愈演愈烈,两者最终于1642年兵戎相见,兵败的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实施共和政体,历时11年。王朝后来虽然复辟,但权势已是今非昔比。1688年,议会发动“光荣革命”,提出“权利宣言”,大幅削弱了王室权力,确立了立宪君王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不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而且也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根本保证。其“议会主权”体制也随着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政治体制的范本。

科技革命是人们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英国一大批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相继出现,其中包括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发表《国富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1770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是英国纺织业革命的先驱,而1782年詹姆斯·瓦特制造联动式蒸汽机的成功,一举结束了人类200万年来依赖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历史,进入机器大生产的蒸汽时代。蒸汽机问世带动了英国所有工业的发展,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煤炭和机械等工业在英国建立。工业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英国建设了世界上最初的两条铁路,1838年英国拥有500英里铁路,1850年扩展到6600英里,1870年更达到15500英里。商贸、金融、保险等各行业也随着工业繁荣而相继兴盛起来。

短短几十年内,工业革命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头号工业强国。182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到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185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并且是世界其他国家纺织机械、铁路机械、蒸汽机和各种机械的主要供应者,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的英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而且也是最大的商业大国、海运大国、世界金融中心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垄断了工商、金融、运输等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和话语权。

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未能使英国自然而然成为主导世界的霸主,英国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和接二连三的战争。1588年,英国战胜称雄海上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第一次以强国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声,并迅速进入世界海上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17世纪中后期,英国同海上强国荷兰先后进行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海权彻底丧失,英国海上地位进一步加强。1805年10月,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击败法西联合舰队,确立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过程同样激烈,竞争对手主要是法国。法国一直是欧陆强国,特别在拿破仑时期,更是欧洲霸主。英国曾组织七次反法同盟,直到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击垮拿破仑的军队后,欧洲强国排位才发生“转折”,英国成为欧洲霸主。英国与欧洲列强争霸还扩及到抢夺海外殖民地上,最终在世界占领了50多块殖民地,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等借助第二次技术革命迅速崛起,许多主要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英国尽管丧失了工业霸权地位,但其综合国力依然强大,在海外投资、贸易等方面仍占首位,在世界造船业中保有很大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伦敦仍是国际金融中心。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明显削弱,逐渐沦为二等强国,不得不把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让于新兴的美国。

可以看出,英国作为一个中等国家,能够称霸世界百余年,一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和外交各方面;二靠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包括政治、文化、国际规则制定权以及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这一点在英国殖民地区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道义上没有提出多少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赤裸裸地为谋求自己的利益动用一切手段,特别是武力征服。这一点英国人说得相当直白,19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帕默斯顿有一句名言:“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的和不变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扮演主角时,占据道义高地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期的法国、德国乃至俄罗斯都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尤其是法国,曾一度称霸欧洲,而且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国家。但他们都难与英国比肩,只能算作世界大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