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化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
1.先进的文化是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历史上,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的正能量促进了民族融合,其表现之一就是“文化民族”的出现。如果说部族是一种血缘特征鲜明的“血缘民族”,相当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Volk”;那么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就已突破血缘局限而成为“文化民族”。在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中,由于结构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使得其民族性包含有夏人、商人、周人等等众多部族在内;而其一体性则表现为以王朝国家为框架的文化上的一致性。到了春秋时期,即使复合制大国家结构和王权都已名存实亡,但在当时的华夏诸国中,衣冠服饰、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觉意识,证明当时的华夏民族是一种文化民族。
在秦汉至明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作为国家主体民族的汉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处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民族。汉民族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秦汉时期的汉民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的基础上,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和部族而形成的,因而它已不是一个纯粹血缘的族共同体。秦汉以后,无论是因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还是因汉民族政权南移,都使得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融入汉民族之中,其中,一以贯之的汉民族特征就是汉文化(华夏文化)。从华夏民族,到汉民族,再到当前包括汉民族在内主要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文化民族。从这个意义来讲,文化始终是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血脉。
2.国家结构的稳定与民族凝聚。从民族的国家形态结构上看,中华民族是由从秦汉开始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统一国家结构造就的,她以统一国家为框架,是与统一的国家互为表里的全中国的“国族”。中国历史是这样发展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华民族与中国所具有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特色所在,是由国家与民族(即国家与“国族”)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
在中国,从古到今,强调国家认同,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讲国家认同,自然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统一是由统一的国家结构的稳定性、统一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经济等多方面的联系所构成的。而这些正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的基本要素。因此,维护国家统一与维护民族团结也是一体两面。
国家结构的稳定性是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基础。国家认同首先包括对统一稳定的国家结构的认同。与夏商周时代包括分封制在内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不稳定性相比较,郡县制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稳定的国家结构。我国现有的“中央——省市县”的结构模式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国家结构的发展。在中国大陆,这种结构模式在保证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把国内各个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转化为国家与地方行政关系,把民族问题转化为地方治理问题。而在港澳台地区,“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以此来解决统一台湾问题,这是非常科学的。它既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在国家结构上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
3.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统一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内在维系。国家认同也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统一语言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绵延连续几千年、不可摧折、难以磨灭的精神维系,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亿万子孙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汉族乃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历朝历代,汉语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圈在历史上就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维护民族平等、发展民族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尊重各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中央政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措施进一步培养了56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上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从事双语教育的同时,加强汉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已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内在维系。
4.中国梦与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的凝聚。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就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应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心理层面上强调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要靠每个中国人身体力行,为之付出热情和心血。在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当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仁人志士发出了民族复兴的呐喊,义不容辞地赴汤蹈火,为抵御外敌、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每个人力量的汇集就是民族力量的凝聚。在当代,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发展业绩,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在不断加强。海内外华人持续不断的寻根热,既是民族感情的内在驱动,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的反映。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作为个体的每个中国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密切相关。
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在新时期新阶段,作为一体两面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要求,也是中华民族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