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风险因素或推动新兴市场经济进一步放缓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结构性放缓与周期性放缓叠加的局面。结构性放缓是指潜在增长率偏离历史平均水平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一些长期因素在起作用;周期性放缓是指实际增长率偏离潜在增长率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一些短期因素在起作用。
新兴经济体已进入中速增长轨道。当前仍然存在包括制度、基础设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等导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进一步结构性放缓的风险因素。新兴经济体最近在缩小政府规模和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方面已取得进展,但过度监管与监管不足以及产权保护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制约着经济长期增长。大多数增速较高的低收入国家都面临着由于基础设施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一些国家较高的劳动抚养比和较严重的性别失衡等不利的人口结构趋势也导致了很高的经济放缓风险。另外,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规模和速度的降低,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也会随之降低。能够促进技术和机制创新的改革不足,也将严重制约长期增长率。
新兴经济体中导致经济增长周期性放缓的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抑制通胀引发经济衰退的风险,过度实行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不稳定造成经济低迷的风险等。特别是巴西、俄罗斯等国滞胀的存在以及中国等国家正处于快速金融开放过程中,这些因素尤其重要。
■区域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但其全球影响仍存争议
2015年10月,12国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协议,美国意图通过全球非中性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TPP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存在一些争议。第一,TPP不会在短时间内生效。TPP协议需要经过12个成员国中至少6个国家的议会批准,且批准协议国家的GDP之和要大于12国GDP的85%才能生效。美国一家的GDP大约占12国的60%,故关键在于美国国会是否批准该协议。第二,TPP是各成员国利益交换与妥协的结果,比如某些产品规定了25~30年的降税过渡期。第三,TPP在进行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将转移贸易,尤其是将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排除在外,很可能产生较大的贸易转移,从而在总体上降低TPP成员的福利。第四,现有的模型还难以计算出非边境措施带来的经济后果。
(张宇燕 姚枝仲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本文系《世界经济黄皮书: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总论部分,略有删节;文中所引GDP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数据来自CEIC。)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