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核心是找准问题。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否在问题这个靶子上聚焦靶心,考验的是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把握,对局部具体实际的把握。怎么找准?无非这么几个维度:是不是中央最关注的,是不是推进工作最棘手的,是不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不是基层干部最困惑的?几个参照物相叠加,问题就会清晰起来、凸显出来。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既要找准共性问题,也要找到个性问题;既要找准表面问题,也要找到深层次问题;既要找准来自内部的,也要找到来自外部的;既要找准经济领域的,也要找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既找准曾经经历过的,也要找准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具有原因杂揉性,交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发现和认识问题,必须切实学会和认真坚持唯物辩证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把问题认知放在底数清楚的基础之上;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研机析理、察形见势的分析,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力求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善于运用事物的主次矛盾法则,弄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注重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牵“牛鼻子”,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要害在找准问题。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越能做到对症下药,就越有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关键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阶段。没有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只是一纸空谈。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发现问题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解决问题则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从认识过程到实践过程的质的飞跃。发现问题是实践中的课题,要靠解决问题才得以实现;而发现问题的正确与否,则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修正认知的过程,新的认识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产生的。所以说,解决问题,要比发现问题更重要。应当肯定,大多数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淡薄。常见的情形是:有的问题明摆在那儿,却视若无睹,不以为然,甚至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群众称是“选择性失明”;有的查摆问题动作很大,定措施、拿对策却掂量再三、避重就轻、小心翼翼,群众称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问题弄清楚了、症结也找到了,制定整改措施、拿出对策却瞻前顾后,等上级要求、看其他单位做法,群众批评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还有的整改措施出台了、文件也下发了,但在具体落实上却出现了畏缩不前、知难而退的“卡壳”现象,群众形容是“银样蜡头枪”等等。诸如此类,虽然表现在极个别单位,但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其严重的。不坚决改观,工作不可能做好,群众不可能满意,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也就很难完成。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警醒起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坚持一件一件地改,改一件成一件,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以鲜亮的成效取信于民、引领社会公信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