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给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2)

关于供给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2)

供给改革和需求管理是长短期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我国自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开启旨在扩张或调控总需求的宏观调控模式,由于中国统计口径中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因而这种调控模式被形象地称作“三驾马车”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渊源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和需求管理理论。近年有学者把“三驾马车”模式及其理论斥为“骗人的把戏”,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近些年的宏观调控受了“三驾马车”错误理论框架的指导。其依据是,“三驾马车”理论是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背道而驰的;中长期经济增长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问题,因为根据索洛等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引擎只有两个:人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这两者都与“三驾马车”无关。

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因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确实在总供给一方。但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供给方的因素(人均资本和TFP)决定的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在总供给能力(生产能力)或潜在增长率一定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及其增长决定了实际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决定了总供给能力被利用的程度;虽然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索洛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是生产要素和技术被充分利用,但这毕竟是特长期分析的一种假设,真实版的经济增长并不总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实现的,特别是短期和中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一个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率究竟是多少,不可能与“三驾马车”无关。

我们的经济分析和政策抉择,既要关注供给方,也要关注需求方,因为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既要关注长期,也要关注短期,因为长期是由若干短期构成的。如果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这不是经济学的正确方法,在实践上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就如同飞机按亚音速飞行和按超音速飞行对发动机、质量和构造要求不同一样,一个经济在其增长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总供给的结构、质量、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跨越了经济起飞阶段,已进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冲刺阶段。现在强调供给改革,强调经济转型升级,强调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改革、供给管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供给的转型升级再造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完成。即便是现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供给改革成功范例的“里根经济学”,供给改革也只是在里根的第二个任期才明显见效。所以,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不能放弃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

进一步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经济已由短缺型经济转变为需求不足型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将是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从这一点来看,也不能只强调总供给而忽视总需求。

我国供给改革的背景与美国里根时代不同

有学者在讨论中,联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和里根政府的供给改革实践。应当注意到,目前我国供给改革的背景与里根时代的美国是不同的。

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美国经济在70年代中后期陷入滞胀。因此,里根就任总统(1981-1989年)期间,放弃了自罗斯福新政以来一直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转向供给学派倡导的供给改革和供给管理。

中国经济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后出现增速下滑,生产率(TFP)走低,但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商品短缺和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相对过剩和低档次上的绝对过剩。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目前没有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PPI自2012年以来持续负增长,GDP平减指数已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CPI自2012年以来持续低于103,并呈现不断走低的趋势。这提示我们,目前中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有经济趋冷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既需要注重通过供给改革来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也需要适度扩大总需求来活跃市场,振兴经济,不能像里根政府那样在实施供给改革(减税、削减束缚经济活动的规章条例和推进市场化)的同时紧缩通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