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建设这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治国理政更是如此。什么才是今日中国应该保持的精神状态?敢于担当,勇担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这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贯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始终。在十八大当选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要求我们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无疑是一种担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胆略反腐肃贪,特别是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大案要案,无疑也是一种担当。为什么如此大力度反腐,为什么如此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说:“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这些话语中饱含的担当精神和担当使命,令人肃然起敬。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担当意识,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精神状态的继承和弘扬。想当年,邓小平同志以70多岁高龄复出时就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如何才算做到勇于担当呢?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年来多次强调的也是他特意提出写进十八大报告的一句话,就是:“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这还称得上中国共产党人吗?我们还能攻坚克难,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吗?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为官不为”,主要表现是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对“为官不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几次重要讲话中进行了深刻剖析,要求各级党委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他特别强调对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他明确提出,要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从现实情况看,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需要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一件大事来抓。重要的是,要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坚持严格管理与激励导向相结合,明确相关政策界限,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真正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气,营造有利于干部奋发有为的社会环境。
保持敢担当、善作为的精神状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深化改革上是如此,在反腐倡廉、作风建设上是如此,在践行“三严三实”上是如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都同样如此。保持这样一种精神状态,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
总起来说,梦想指明方向,战略引领路径,和谐包容万邦,精神激发动力。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指引下,中国这艘巨轮已然启航、已然加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近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