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 多与少的悖论(2)

创新人才 多与少的悖论(2)

2.人才供给侧 多乎哉,不多也

我们首先分析中国2013年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分布图。从这两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其二,纯人文类专业(文学与艺术类)在研究生阶段大幅缩水,法学所占比例有较大提升,这样的分布可以比较间接地表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并开始缓慢转型。作为对照,我们可以基于同样的标准看一下美国的毕业生分布情况,在本科生阶段,美国理工农类毕业生所在占比例很小(接近15%),其他类别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80%以上)。作为对比,中国理工农类毕业生占到40%,其他类别的毕业生占到50%多,研究生阶段,情况依然如此,这也间接证明美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知识经济社会阶段,而我们仍处于工业化阶段。按照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说法:1956年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人数首次超过蓝领。试想就是今天,我们又有多少行业和领域的白领人数超过蓝领呢?这种社会发展程度的差距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与认定标准的差异。

但事实是,作为人才的供给方,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的培养模式,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诸多关键环节,仍然是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模式来运行,自主性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与市场的契合度严重不足。

再有,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于人才的认定标准过于单一化,即以学术性标准为主,而人才创造力的构成则是多项要素的集合,这种齐一化标准不可避免地造成多种创造性能力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扼杀。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是多元的,他从最初提出的七种智力要素,到后来发展为十种智力要素。我们教育系统所推崇的逻辑推理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项智力要素。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教授提出更为简洁的智力三元论,强调智力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即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论怎么看待这些理论,智力的构成是多维的,这已经取得学界的充分共识。而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所热衷的阉割式的智力认定模式,必然造成人才供给的单一性(从千校一面到万生一面的认知传递),而市场的需求则是多元的,由此,人才的多与少的悖论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产生,如果供给侧不改革,需求侧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化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