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为破除“文山会海”,“多会合一、长会短开、短会少开”做法较为普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也反映,当地会议依然不少,只是换了形式,如电视电话会议就成了新的负担,经常“同一内容要听三四次”。(2月2日《半月谈》)
“电视电话会议成了新负担”,透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那就是形式主义也有新版本,在与时俱进不断升级。有一句老话:“共产党会多,国民党税多”。这几年在中央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大背景下,人们已经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会滥、会长、“大锅会”现象有所减少,但是人们习惯开会的陋习并为彻底改变,有“会瘾”的领导也是不少。变着法子开会的现象时有所闻。
会议,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裁体,会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必要的会议是需要开的,开会是一种形式,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开会的第一个效果就是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或者通过必要的会议来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布置各项任务。但是一直以来,在一些领导看来,“重视就是开会”,好像不开会就不能工作似的。所以他们总是习惯性开会,多开会,开大会,开长会。过去是一个通知,领导干部不远几百里路集中参会,如今随着科学的发达,开会也不需要一律集中在一起开大会,可以通过电视电话就可以开会,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会场,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
但是开会重在解决问题的实效,不能把开会当做例行公事的形式主义,尤其是开会不能上瘾,该开的会要开,该讲的话要讲。但也要讲究会议效益,算算会议成本。华罗庚在一次学术报告后算了一笔账:“三千人听我讲话,每人四小时,合计为一万二千小时,这么长时间用在生产,将创造多大的财富啊!如果我的讲话对大家没有一点帮助,我将欠下一笔难以还清的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记得习近平主席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引用了一幅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以此对“文山会海”进行了批评。应该从开会务虚转向少开会务实,多办实事,切实改变会风,转变作风,注重实干的务实理念。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或少开,不开无目的的会议,不开无准备的会议,不以会议论英雄,从“会议越多重视程度越高”的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不搞“会议形式主义”,会议不妨多些“合并同类项”,减少会议,提高会议效率,被再让“电视电话会议”成为“会议低头族”的传声筒,成为基层新的困扰和负担。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抓大事干实事,带领群众奔小康。
【声明:本文系本网独家采用稿件,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st71ztz@126.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