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更需要文化和人心之美

美丽乡村更需要文化和人心之美

一些乡村中,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儿媳对年迈公公婆婆动辄呵斥、辱骂,子女把久病父母当作累赘……传统道德、优良村风缺失,令人心痛。(2月15日中国文明网《和谐村风是一幅美丽图画——访谈党国英、朱启臻、唐珂、陈橹、沈广宏》)

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环境面貌、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更需要文化和人心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多管齐下。文化建设和道德传承能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提升内涵,文化之美和人心之美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传统道德、优良村风的缺失,源于对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忽视;反之,传统道德、优良村风的浓郁氛围的形成,则源于对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视。有些农村空巢老人的晚景和留守儿童的悲剧为什么令人落泪?与子女之重经济利益、常年不回家看看和疏远亲情有很大关系。例如这篇报道的记者在浙江一普通农村采访时曾偶遇一位一生未婚、跟着侄儿一家生活的九旬老人,为什么看其鹤发童颜的精气神便知日子舒心、幸福写在脸上?老人的舒心就源于当地村风淳朴以及孝顺老人、团结邻里、互相帮衬的传统。老人布满皱纹的笑脸和村里文化墙上的一幅幅“孝字歌”“友爱歌”等为什么能久久定格于记者的记忆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于文明的重视和落实,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和谐村风建设的成功案例,是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村风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路修得再好,房子建得再多,花园修得再美,农家书屋的书摆放得再整齐,如果没有融洽、没有孝顺、没有团聚,没有管理、没有运用、没有交流,就没有诗意、没有幸福、没有没有欢乐可言。

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忠孝礼义、尊老爱幼、勤俭朴素、诚实守信、热爱家乡等村风古已有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文明村风,如何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的,就是我们建设者、宣传者以及享受着神圣的职责和义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让优良村风、文明民风和淳朴家风在绿水青山和群众土壤中绵延悠长地扎根和传承下去,浸润一代又一代心灵,起到约束、引导、教化的作用,才能转变、提升乡风习俗、生活习惯、道德传统、价值观念。当然,在约束、引导、教化的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为时代精神,为宣传导向,为价值取向,为目标方向。一些村落在坚持不懈的文明家庭、文明婆媳、文明父子、文明妯娌、文明邻居等评选表彰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人心之美、人性之美和文明之美,是弘扬诚信美德、互助美德、宽容美德、礼让美德、勤俭美德、善良美德等传统美德以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

诚如唐珂所言:“良好的村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塑造新村风的重要内容。”因此,村风的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新村风的塑造当作“必修课”和“核心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规民约,引导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辱,的确不失为弘扬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普及科学,引领风尚的好途径。创建美丽乡村当然还应重点避免“简单化”、“复古化”、“行政化”的误区,这也是有良苦用心的认识和见解。一要形成典型经验,例如学习河北省藁城岗上村通过用《功德录》记录好人好事以推动村风建设的做法。二要注意保护村风传承的载体,绝不能机械的照抄照搬城市人的建造方法和规模,例如连个贴春联的地方都没有就会缺少农村的特色、乡土的韵味和文化的景观。三要保存传统的风俗、文化。四要充分挖掘和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再融入现代元素,例如乡贤榜、积德榜、知名人士榜、热心公益榜和捐资丰碑甚至农家书屋读书知识竞赛等。

总而言之,文化之美和人心之美是和谐村风的灵魂和依托,如何让文化之美和人心之美为美丽的乡村、美丽的山水、美丽的农家增添画卷诗页,是值得我们长期学习、思考、研究和付诸实践的课题。

【声明:本文系本网独家采用稿件,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st71ztz@126.com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