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弘: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

三、对进一步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近两年来,我们虽然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疏解非首都功能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推进。我认为,未来我们需要在五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通过公共政策引导,更好地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

疏解非首都功能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的自主行为都是个人行为,政府其实很难下命令。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对一些企业的搬迁、机构搬迁、人员疏散等作出调整,但是今天不行了。

同时,北京还有很强大的公共服务优势,还有很多重要的单位要发展,周边还有很多资源要往北京集聚,还有很多要人进来。同时,北京市有很多行政机构的主体规格都很高,那么就要进行协调。所以“两只手”的作用都不能有偏颇。换句话说,一方面不能放任市场。想要不发挥政府的作用,单纯让市场来做,可能做不到,因为市场寻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北京的机会多,各方面资源肯定要往北京集聚,这是一个主要趋势。所以,另一方面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是又不能夸大政府的作用,更多的是要经过政策引导来推动四种主体的选择。

我们在研究国外疏解大城市功能时,发现国外的很多做法也是按这个方向来做的。比如法国巴黎。当年为了解决“城市病”,巴黎市区迁出的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可享受到60%的拆迁补偿费用。这个做法就是政府的一种引导,企业按照这样的引导再作出自己的选择。总之,我觉得通过政策创新,更好地把“两只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减少疏解地的阻力,提高承接地的引力,增强疏解对象的动力,最后才能形成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合力。当然,这是一个理论上的描述,实际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里边能做什么?我觉得有这么几条可以考虑:

第一,设立非首都功能疏解专项补偿基金,对一些搬迁主体给予成本补偿,并对经营过程中的亏损进行补偿,帮助这些企业平稳度过搬迁的危险期。

第二,为了减少市区在疏解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阻力,要推进财力体制改革,使中心城区(包括城六区)能够舍得把一些资源转移出去,减少对财税的过度发展的需求,减少经济发展的冲动,把整个工作重心向服务转移。

第三,可以考虑在北京和河北两个区域之间共建一些利益机制。在这方面,财政部也出台了文件。比如对于产业转移企业,年所得税在2000万以上的给予五五分成等。而年所得税在2000万以下的,现在还需要探索。所以,政府之间要共建园区、共建开发区,可是利益怎么分成?这个我们可以探索。

第四,公共政策。迁出以后,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如何协调?按北京标准,还是按河北标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按河北标准还是北京标准?这些政策也都可以进行研究创新。

总之,通过这些方面的政策创新和组合,能够激发市场主体在疏解非首都过程中的积极性,最终起到疏解的目的。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