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创造软硬条件,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强力支撑
非首都功能疏解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这个困难我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两个短板”。
第一个短板是北京的交通问题。就是北京和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问题,因为就目前来说,北京的交通体系还是不完善的。第二个短板是北京和周边公共服务落差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这两个短板能够解决好,就能够对疏解非首都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一,加快市郊铁路建设,完善北京和河北那些临近北京的若干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经过对“城市病”的多年研究,我们感觉,北京的“城市病”病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两条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单中心没有突破。就是城市没有形成一个多中心格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上集中了太多的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相对均衡一点布局,那么“城市病”就不会这么严重。这是一个方面。
而在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背后是什么?就是交通体系不完备,没有建立起与多中心格局相适应的市郊铁路。就北京的交通来讲,一般的公共汽车解决不了北京的问题,主要依赖小汽车也不是北京的出路,所以,一个大都市要实现“两个绝对”优势。第一个是公共交通要在整个交通出行中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个是在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要占有绝对优势。这两个缺一不可。我们过去可能把第一个“绝对”看得比较重,但是如果没有第二个“绝对”做支撑,第一个也是实现不了的。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吸引力、集聚力的城市来说,如何保持这个城市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这个城市发展要求的轨道交通或交通体系。研究表明,单位空间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小汽车一小时只能运输3000人,公共汽车一小时能运输3000到6000人,轻轨一小时能运输1万到3万人,地铁一小时能运输3万到7万人。这就表明,一个城市必须建立轨道交通,而且轨道交通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讲,在半径15公里的范围内,地铁效率最高;在半径15至30公里的范围内,就要有地面的快线铁路把它们联系起来,保证在半径30公里的范围内,居住者一小时能够完成从出门到进办公室的通勤;在半径30至70公里的范围内,要建设大容量、大站式、高速化、低票价的市郊铁路。
大站式市郊铁路建设和城市的分散化布局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铜板的两面,表面上看,是单中心格局没有打破,背后的原因在哪里?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市郊铁路。人们离开中心到郊区去,到新城去,没有办法生活,没有办法实现很好的就业,没有办法和主城发生很好的联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研究发现,北京的轨道交通大体有两个短板。第一个短板,中心城地铁密度不足。与日本东京相比,目前北京地铁的总长度为554公里,但是东京地铁新干线和市郊铁路全部加起来有2300公里,比我们要多很多。在东京,中心城区每隔500米到600米就可以看到地铁口,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轨道车站,90%的地方都可以实现10分钟到达地铁站,90%以上的人都坐轨道交通上下班,很少有人开车。而北京,恰恰是没有建立起密集的轨道交通体系,所以人们不得不开车上下班。
第二个短板,市郊铁路缺乏。伦敦有3650公里市郊铁路,纽约有3000公里市郊铁路,东京有3031公里市郊铁路,巴黎有1867公里市郊铁路,而北京市郊铁路的公里数应该是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郊铁路。虽然北京地铁的里程在全世界是最长的,但在国外,地铁和市郊铁路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铁体系,这样一来,中心城承载力很强,市郊区县、卫星城辐射力、带动力很强,实现了把整个城市的功能向多个卫星城、副中心分散。北京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有待改善的。
近十年来,北京大概新增了594万人,但是,仅朝阳、海淀、昌平三个区吸纳的人口就占了52.6%,延庆只吸纳了0.4%的新增人口,平谷吸纳了0.7%,密云吸纳了0.9%,三个区加起来是2%。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到平谷、延庆、密云去居住?总体上看,就是因为市郊铁路的缺乏。没有建立起能够让人们实现从中心城到郊区、到县城一小时出行的条件。所以说,这两个短板是北京交通的短板。只有把这两个短板补起来,那么我们的城市就会高效运行,就会不依赖于小汽车,也不依赖于一般的公共汽车,而是依赖于这种高速的、高效的轨道交通体系,“城市病”也会得到大幅度缓解。同理,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些市郊铁路通到河北的燕郊、涿州,或者是天津的宝坻、武清,那么,很多人就可以到这些地方来购房置业,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也可以疏解出去了。这是第一个硬件条件,要加快建设市郊铁路。
第二个条件,要集中缩减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缩小疏解地与承接地之间的落差。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公共服务落差确实很大。比如高考一本录取率,北京是24.33%,天津是24.52%,河北只有9.03%。因此,人们就担心,如果到了河北,高考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很现实的。所以,要减少北京的虹吸效应,减少疏解的阻力,增加承接地的引力,重要的就是要减少公共服务的落差。这个“减少”不是把北京的公共服务降低,重要的是向河北倾斜,让河北更好地享受国家政策,保证公共服务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
那么,在国家层面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实行户籍制度、高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整个区域的均衡化,甚至一体化,减少隐性壁垒?比如,在北京市层面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一些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名院办分院、名校办分校的形式,在河北的一些城市建立机构,这样就不至于会让我们感觉,到了河北以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一下子落差很大。
总之,补齐两个短板,对疏解非首都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