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生态):林绿水净促天蓝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乡村对全市生态文明的贡献,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7%提高到41.6%,林木绿化率由53%提高到59%;全面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后(110多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高到25%;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生态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8.38万亩、封山育林124.75万亩;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累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28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8平方公里;在全国首创“沟域经济”生态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四季花海”等多条知名沟域,实施933项工程、总投资120亿元,有效提升了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市民幸福指数;全面实现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8754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近1万亿元;全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含原全国环境优美乡镇)”96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141个、“北京郊区生态村”2001个。
作为首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农村地区的“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显著。这项旨在解决农村地区本地户籍居民散烧燃煤、低空排放、污染环境等问题的具体行动,按照“五个一批”(即城市化改造上楼一批、拆除违建减少一批、炊事气化解决一批、城市管网辐射一批、优质燃煤替代一批)的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深受农民欢迎。自2013年启动以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一是市区两级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资金奖励补贴,在“换煤”方面市财政每吨奖励200元、区财政补贴230-650元(延庆最低230元、通州最高650元),在“换炉具”方面市财政补贴1/3(上限为每台补贴2100元)、区财政自主提高补贴比例(通州、昌平、海淀市区两级财政补贴高达90%),在“煤改电、煤改气”方面市区财政补贴“低谷”电价的2/3、农户每度电只需付0.1元;二是建立健全了优质型煤供应、配送、质量监督三个体系,采取市推荐、区招标的方式确定了29家供煤企业,建立了区域中转库、乡镇中转场、村级卸货站、户内存放点的存储中转体系和“送煤到户”的配送体系,加强了对煤炭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监督抽查力度,合格率超过95%;三是加大了对劣质煤的打击管控力度,坚决治理农村劣质燃煤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等行为。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地区146万户籍住户中,已实现城市化改造上楼集中供暖25万户、“煤改电、煤改气”分户供暖16万户、换“优质燃煤”92万户、冬季转移过冬约3万户,覆盖率达超过90%,超额完成了预期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