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常住人数年均增速由5%回落到2%;
大气——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开始监测时下降10%;
交通——交通指数为5.7,完成“7.0以下”的目标;
水——去年地下水同比少采6000万立方米……
这份答卷,来之不易。
从一定意义上说,北京已经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大城市病”。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一语点破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怎样对北京进行治理?怎样建立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书记之问,是首都面对的大考课题。
两年来,面对难题,全市上下奋力求解。
下猛药阻止“大城市病”恶化
“现在看,由于长期开发建设,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已处于退化状态,资源环境已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总书记的提醒,犹在耳边。
北京常住人口从解放初的约200万,增加到目前的2100多万;汽车保有量从当年的1757辆增加到目前的560余万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1000万、1250万、1800万……人口“红线”一次次被突破。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人口、资源高度集中,助力北京几十年高速发展。可当超过城市承载极限,就产生了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蓝天难见、河水断流、地面沉降,尤其是长时间、大面积的雾霾更让人担忧。
“‘大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成为我们不能释怀的最大焦虑。”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委全会上吐露心声。
城市发展要突围!郭金龙说,“直面矛盾、积极应对,绝不能有等一等、看一看、放一放的心态。”
控车、压煤、减排、降尘——面对群众关心的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制定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总书记视察北京几个月后,北京迅速出台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两次修订后,城六区禁限新增产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已经提高到79%;测试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的影响数据,掌握治霾科学依据。当年年底,完成了300座锅炉改造,五环内基本无燃煤锅炉。
两年来,北京淘汰黄标车近86万辆,高污染车彻底退出;全市燃煤总量从2300万吨减少至1200万吨以内,1370家污染企业关闭,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北京先后几次修订完善空气污染应急机制,强化应急措施。去年12月7日,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发布。
“红警”之下,500多万辆机动车执行单双号限行行驶,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2000多家企业停限产,3500多个工地停止了室外施工……
市长王安顺亲自带队督查,和交警一起拦下违反限行规定的车辆。
测算数据显示,实施各项应急措施“削峰”作用明显,主要污染物平均减排比例达30%左右,有效降低污染峰值约一成。
治顽疾需下猛药的,还有交通拥堵病。
每逢长假,多条高速上排起长龙;早晚高峰,潮汐式拥堵让市民出行时间成本翻倍;只是小雨量级,却曾令交通几近瘫痪……
面对严峻形势,两年来,京开高速及西南三环开通公交专用道,公共自行车总量增至5万辆,地铁试点低峰刷卡打折,建设P+R立体停车楼……众多措施吸引市民“绿色出行”。同时,交管部门出台打通支路、胡同路等城市“毛细血管”等46项举措,遏制交通拥堵。
任何变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会遭到一部分人的误解。但面对批评,政府虚心听取、从善如流,在一次次紧急应对中,得到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次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取消后,许多人在朋友圈晒蓝天。一位市民呼吁:“我们不能一涉及自己的利益就跳脚,每个人都需要行动与付出,而不是指责与抱怨。”
治理“大城市病”,全市人民展现出了同舟共济的决心和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