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京融入更大尺度空间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从北京的空间尺度看,1.6万平方公里土地,拥挤着2100万人口。但在京津冀2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仅有1.1亿常住人口。
周边的20万平方公里,无疑极大拓展了北京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只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避免北京的“虹吸效应”。
推进三地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互补,使北京获得了深入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的重大历史机遇。
张家口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三类参保人员到北京住院总人数一年就达2.5万人。这还不算数量更大的门诊病人。
去年,北京市卫计委、河北省卫计委、张家口市政府签署《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天坛、积水潭、同仁、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张家口四家医院,打造当地的医疗中心,使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北京已有约50家医疗机构与河北10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包括朝阳、天坛、儿童医院等知名医院。
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输出,方便了当地居民,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北京的人员聚集和交通车流。从长远看,更加均衡的医疗资源势必有助于缓解区域内的“大城市病”。
北京的教育资源,辐射更远。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协同创新联盟相继成立。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廊坊市签署教育联盟合作协议,未来将搭建十个学校间协同发展共同体。北京景山学校与曹妃甸投资集团开始合作办学。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蓝图也正舒展开来。城际铁路和新机场建设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加快联通,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
大气治理工作更是“同呼吸,共命运”。2014年京津两市为河北4个城市投入了共计8.6亿元的对口帮扶资金,其中北京市安排4.6亿元支持廊坊、保定减煤。京津冀钢铁行业成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联盟,达成融资额度300亿元。
北京还积极同张家口、承德两市对接,初步完成了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三地签署了水污染处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制定北京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
从当前实施的重点项目,到近期两年工作要点;从中期的五年规划,到远期2030年的贯彻意见,北京为全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确定了明晰的路径。
用均衡的资源,带动周边城市群均衡发展。一个新型首都圈,正在资源引导下“自然生长”。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曾经把自己所有空间塞得满满,却因此活力下降;如今腾退出更多空间,恰恰让城市可以舒展“呼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