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之变——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4)

大城之变——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4)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累计186天,与上一年同比增加14天;

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54公里,新开工和在建线路291公里;

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9.6%,资源化处理比例提升到70%;

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5年提高10%,达25%……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未来的城市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建设好首都,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嘱,更让北京觉得肩头责任重大。

欲成大事,莫不需要久久为功的坚韧意志。

根据大气治理任务表,到2020年北京空气治理要取得重大进展,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减少40%;2030年PM2.5达到国标,即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根据交通拥堵治理任务表,“十三五”期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982公里,市郊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90公里,中心城公交专用道里程将达到580公里,均比目前大约增一倍。

治理大城市病,目的是让市民生活更美好。从首都定位和人民需要出发,北京有更高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中心城区乘坐公共交通出行,1小时就能到目的地;远郊新城到中心城区、北京到津冀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平均不超过2小时。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林木绿化率达到6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在北京绝大部分地区,市民出门500米即可见公园绿地。

5年后即将实现的目标,让人振奋。

“历史上的北京城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堆成、层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总书记的描述中,蕴含着北京这座城市的“魂”。

治理“大城市病”的同时,北京也正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市规划委已编制了规划,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将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青水绿,风清气爽,道畅车顺,还有秩序井然的胡同、醇厚芬芳的历史文化……展望未来,北京将是一座更值得首都人民、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期待的面貌一新的城市。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首都,从“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跨越式治理,北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以引用。这必然是一次伟大的探索,一场长期的奋斗。

这种探索,不仅仅是这一座城市努力的剪影,也是全国6个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型城市、20多个700万人口以上大型城市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寻找发展新思路的缩影。

这是对城市繁荣的重新定义,是对城市好坏标准的重新界定,也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城市发展思路的又一次转变。

首善之区,将在这次探索中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