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城市发展安全“红线”
做成一件事,光有决心还不够,科学的决策与手段必不可少。应急举措是治标,治本才能除病根。制度保障、规划长远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表面看,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其实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总书记对北京“大城市病”根源的分析,为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出路。
疏解非首都功能,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渐渐成为共识。在首都定位明确后,城市开始由聚到疏的转身,城市发展从做“加法”到引入“减法”。
纲举目张。新的规划图也紧锣密鼓进行调整、修订,勾勒出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
新规划划出城市总人口“红线”——2300万。“凡是新上的项目,都要考虑控制人口的要求。绝不能让今天的项目成为明天的问题和负担!”郭金龙在大会小会上几次强调。
新规划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明确五环内不再新建大型综合医院,不再大规模开发商业项目。
新规划设定水资源“红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漫灌农业彻底退出。
一条条“红线”,也划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安全线、宜居线。
找准病根,市委市政府给治理“大城市病”开出了一服长效方子,努力走出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径。
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虽已经超过80%,但依然需要再优化。
全市开始引导批发市场等产业退出,稳步疏解教育培训及医疗机构。“动批”、大红门等服装市场和各类物流基地陆续退出,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撤并升级清退90家低端市场,腾退营业面积约44万平方米。两年来,拆除违建3000万平方米,解决城市拥挤和安全问题。
同时,北京市域内也在寻求更均衡的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其中一把钥匙。
多年来,北京四环内集中了全市65%的重点小学、80%的三甲医院,以及众多大型商场、娱乐场所。这种“富营养化”的状态,正在改变。
同仁、友谊等大医院,开始在大兴、顺义建设分院;二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优质资源校,也开始在朝阳、通州、丰台、平谷等区建立分校;城市学院、工商大学、建筑大学的近8000名师生,迁入郊区新校区;更多的商业、文化设施,正逐步向中心城区之外转移。
立法、执法,是治理“城市病”最具刚性的一种保障。对于大气、交通和水资源,北京都开始立法进行治理与保护。
2014年3月1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零点刚过,昌平一家热力公司就接到首张罚单!
“要不等不靠,主动对接,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向前推进,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委书记的“狠话”,正是北京对自己的鞭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