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潮涌——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2)

创新潮涌——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2)

2、破除障碍藩篱,释放创新活力

每向前走动一步,步履之间产生的动能都被纳米发电技术汇集起来进行发电。一片外形好似塑料纸的薄膜,通电后可以当扬声器,也可以当显示屏。

2014年金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走出红墙。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课”搬到了北京中关村。这些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正是国家领导人在此次集体学习中看到的一部分成果。

成就让人充盈欣喜,更激人奋勇前进。

“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这次集体学习后,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来描述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紧迫性。

北京历来是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奇迹高地。在这里,20年造就联想,10年成就新浪,6年培育了百度,5年催生了小米;在这里,云终端网络计算机、抗甲流疫苗、抗癌新药不断涌现;在这里,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不断酝酿……

而当北京进一步直视未来,一个个关键领域靠什么继续突破?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方向。

历史的重任,又一次落在了中关村肩上。

体制创新试验田、人才“软口岸”、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高地……多年来,中关村在全国高新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集技术领先与制度先行于一身,中关村同时具备激发市场活力与政府创新管理的双重可能。

而今,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再次成为北京打破体制束缚围墙、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突破口。

在涉及中央事权方面,中关村推动完善国务院支持的“1+6”政策,在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延期缴纳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涉及地方事权方面,中关村推动出台十余项市级创新政策,包括“京校十条”、“京科九条”、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的意见,进一步打破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束缚。

成果立竿见影。

“京校十条”在北京市属高校迅速落地,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了。

“京科九条”公布,全面盘活人、财、物,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原地踏步”的科研成果“转”起来了。

中关村依托高校院所建立起155家开放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从封闭变为共享,沉睡的科研设备醒过来了。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发布,让好钢更好地用在刀刃上,科技经费投入“重物轻人”的现象缓解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一场打破传统思想模子、创新政府管理理念的改革早已在北京开动。

总书记视察北京不到一周,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首张新版营业执照,执照主人是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王世栋。公司注册程序的人性化,让大学生刚刚起步的创业征程扯直了风帆。

生物医药科学家们不用在试剂进口流程上困坐愁城了,首个“一站式”生物试剂进出口中心将为他们解决诸多后顾之忧。

愈发恢宏、愈发彻底的改革创新仍在酝酿。

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出台,每个细分领域的重点任务,都白纸黑字列出了具体的牵头单位、相关责任单位,甚至最终的完成时限。

一个个束缚活力的“框框”将被各个击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