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营造创新环境,广聚天下英才
颐和园边,三年前的豪华私人会所,如今让位给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创业者。古风浓郁的亭台楼阁里,正在进行一项全球最前沿科技的研发——人工智能。从谷歌眼镜核心研发岗位辞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赵勇选择回国创办“格灵深瞳”。
“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只能养活4名国人,为什么美国可以做到一个农民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带着全球领先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诸多思虑,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放弃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身份,回国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戴上一个个橡皮擦大小的无线传感器,动作演员旋转、跳跃、跑动,甚至任何一个轻微摆动,平板电脑上就能实时显示出他的动态3D图像。刘昊扬在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创业,如今他带头研发的动作捕捉技术,已经在好莱坞制作团队里大行其道。
赵勇、邓兴旺、刘昊扬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如铁遇磁石般向北京涌来。在全国“千人计划”中,北京人才独占鳌头。
人才到哪里创新创业,就个人而言只是一次人生选择,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却是生死攸关的资源竞争。
在生物医药产业有突出贡献、曾研发中国首支非典疫苗的“中专生”尹卫东当上了教授。在中关村,只要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得到业界专家同行的认可,高端人才就可能跳过文凭限制,不须著书立说,直接“坐电梯”晋升职称。
为了更有力地吸引人才,北京的相关利好一个接着一个:“重大项目布局”政策落地,支持高端领军人才转化重大创新项目;“科技经费使用”政策落地,北京所有科研项目纳入改革试点范围;新的人才管理制度出台,科学家不用“跑经费”,不必为生活琐事烦心,集中精力搞学术;还有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股权激励等十多项特殊政策,在国家部委和中关村的共同努力下鱼贯而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近日,北京市又启动了一项崭新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清华、北大、人大等13所顶尖高校负责人从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手中接过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铜牌。北京财政将以5年为一周期,每年给予他们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其中七成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
立足全国,放眼全球。坐落于美国硅谷核心地带的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正在全球范围积蓄新的人才力量。一只由政府推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顶尖科学家共同打造的新兴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成立,目标就是“投资人才、投资未来”。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北美到欧洲,从日韩到以色列,类似的中关村境外创新平台迅速崛起,瞄准尖端技术,全球引才。
聚人才者得天下。
今天,全国40%的“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云集在北京,奋力攀登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峰;全国1/5的“千人计划”入选者汇聚在北京,集成创新全球前沿技术成果;1万名外籍人才和2万名海外留学人才荟萃在北京,聚集了全球的信息流、技术流、资本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