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市场批评”的营销倾向
近年以来的批评活动中,尽管也会有严肃的历史批评的声音存在,但其不仅相对微弱,而且总体上还被淹没在了“市场批评”的喧嚣之中。于是,浮躁、平庸、零乱、肤浅、短暂、迷茫、冲动、感觉化、表层化、碎片化等远离文艺理性的“情绪化”观艺现象,一时间成为社会审美的时尚。就文艺批评的全局而言,历史批评与“市场批评”之间,确实应存在一种共生、共处的关系。但这两者间的共生和共处关系,在现实中并不平等。在近年的文艺批评领域,真正扮演主角的就是“市场批评”。而曾经的主角——历史批评,则只是奉陪侧位而已。
今天,人们在“市场批评”那里可以看到,文艺批评活动的真实目的,已经相当程度地离开了对社会历史本质的勘察、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文学审美的关照。相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一些文化产业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文艺批评已经变成了市场营销策划中的一个构件,变成了“整合营销传播”里的一个渠道工具。在“市场批评”中,文艺的意义其实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至少不那么重要了),作品本身似乎也不再重要了。因为在“市场批评”那里,市场才是最为主要和重要的,文艺作品只是市场的一个元素或噱头。比如,作品生产出来后,发起和组织评论活动最为积极的,往往是作品的生产方(特别是出版商或发行代理商),如果是影视类作品,就会主要是制片方和院线方。而无论是哪位评论家或文艺名家,能够为某些特定作品(或产品)做相关评论(包括写批评文章、出席发行式或售书仪式、接受媒体采访、出席首映式、参与各种与产品营销相关活动等),几乎都是由生产方策划并安排实施的。另外,有相当多的批评文字,是由“软广告”来直接完成的。譬如相关新闻稿和新闻评论,就均属此类。这当然就是为什么如今的作者们,会疏远批评家,转而寻求新闻媒体来“做评论”的原因。
文艺批评发生市场化转向,“市场批评”独家坐大,确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决不意味着,“市场批评”的一切就是合理的。实际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起步上路的“市场批评”,所以至今不被人们普遍认可,主要与其本身深刻的市场烙印相关。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样式,在推动文艺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市场批评”当然功不可没。但对于“市场批评”的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以营销为目的,用市场的“秤”去衡估文艺价值,是很难令人们完全赞同的。也由于把自己降为营销的工具和手段,“市场批评”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取向明显减弱了。对于普通读者或欣赏者来说,文艺批评显然不再是报纸评论版上的热络讨论,不再是学术或文艺期刊上的严谨文章,不再是研讨会上的诚恳发言;而是那些印在图书勒口或封底上蛊惑人心的评语,是那些大众媒介节目中的“吹喇叭”声音,是水军微博上一两段煽情闲语,是网站栏目里的几句颂扬描述,是在任何场合中为“文艺商品”的卖力吆喝。就像市场信奉交换原则一样,“市场批评”的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在“市场批评”那里,一部作品水平的高低,几乎完全是由“红包厚度”来决定的。
不能否认,在“市场批评”的过程中,确实也会有一些零星的历史批评和审美批评的言语出现,然而,就其实质而言,这只是“市场批评”为自己涂的一层保护色,是甜得发腻的蛋糕上的酥皮。在这层薄薄的保护色和酥皮下面,人们真正遭遇的是非批评、反批评的市场营销逻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