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创带来了新变化
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改善。政府通过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出台减少小微企业税费、化解融资难等政策,推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行动,一些长期束缚创新创业的障碍得以消除消减,创业门槛得以降低。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由于持续改善本地的行政、市场、融资、司法、公共服务等综合环境,创新资源不断向这些地方集聚,甚至在深圳这些城市还吸引了大量来自美国硅谷等地的外国创客、极客等来创业。这进一步说明,改善环境是推进双创的重中之重。
创业热情高涨。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化,创业“新四军”的带动效应明显。首先是留学自主创业大幅增加,2008年,留学人员回国自主创业人数约5万人,2014年达到了36.48万人,自主创业人员占归国人员比重超过了15%;其次是科技工作者带动的科技型创业备受瞩目,有一技之长、带着成果转化、看准市场需求去创业的科技工作者相比其他创业者更具优势,更有成功把握,创业的财富溢出效应也更明显;其三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提升,2013年为2.8%,2015年达到6.3%;其四是农民工自主创业人数增加,回乡创业、在打工地创业,成为新阶段农民工致富的重要途径。
创业创新路径多元化。过去在技术和社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业比较困难,创新也更多是在大企业内开展的技术活动。在互联网普及和技术变革时代,只要看到了市场需求,或者有技术突破的能力,就很容易诞生一批新生企业和新兴产业。这两年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大潮中,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交通互联等新业态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形成了创新创业的丛林。过去的一些工业大企业也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源创新、平台创新,过去的内部研发人员利用大企业平台,既自己创业,又为大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创意、新技术,实现了共赢。众包、众扶、众创、众筹等创新方式也迅速发展,一些新兴的创新载体如淘宝村、电商平台、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转化基地等也大量涌现,据初步统计,全国淘宝村已超过200多个,电商园区510个,各种类型的孵化器超过1700家,有8万家企业在孵。在北京的中关村还出现了很多“创新系”,如联想系、新浪系、金山系等,主要是由大企业和一些从大企业出来创业的员工开办的众多新生企业组成,之所以称系,是因为新生企业从事的业务多是大企业不想做或者看不到、做不了的事,他们相互之间彼此多多少少有关联,他们之间少了同业竞争,多的是合作、兼容、互补、共生,其中很多还是原企业资助或参股的,这些创新系构成了一种新的创新生态。
就业结构发生大变化。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传统产业要去产能去库存从而减少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新增就业更多地要依靠中小微企业,依靠发展服务业。通过商事制度改革,2014年我国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200万户,2015年平均每天有1万户企业诞生,31个大城市失业率保持在5.1%左右,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平稳,主要归因于新生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看,一些重资本型产业如钢铁、化工等,投资量大,但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吸纳的劳动力非常有限,一个千亿元投资的钢厂其就业人数不超过2000人,平均5000万元创造不到一个就业岗位。如果说创造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双创虽然短期内不能成为支持增长的支柱性力量,但对就业的贡献确实更大,假设一下,如果1000亿元投向双创,其就业人数会是一个钢厂的几千倍、上万倍。
社会投资更加活跃。多元、海量的市场主体必然会拉动和放大投资,投向创新、创业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如2015年上半年主要以小微企业和早期创业者为投资目标的天使投资额达到约48亿元,同比增加了200%,初创期投资项目占比超过60%。截至2016年2月5日,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有5687家,总市值约2.57万亿元。众筹融资供需规模都很大,2015年上半年众筹行业成交额逾50亿元,超过2014年的两倍,行业全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50亿元至2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股权众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