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重规律,科学作为
双创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其自身规律性。须端正认识,尊重规律,既要主动作为,又要防止乱作为,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晰二者边界。在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的同时,也须及时纠正实践中一些违背规律的做法。
正确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让所有人不计条件、不计失败地去创业、去搞创新,就像当年的大炼钢铁一样,全民炼钢,一哄而上,造出的却多是废品、次品。大众与万众本质上强调的是人民创造力,创业与创新一定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从创新实践看,有过工作或创业经历的人、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业风险相对较小,而大学生热情更高,但由于经验不足失败风险偏高,因此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双创的重要参与者,但不是主体。
正确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小众成功的关系。相比于常规经济活动,创新是高风险的,特别是创业,失败率更高,发达国家的创业成功率也只在5%左右。当然衡量创业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些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很快被卖掉,从统计上看这是不成功的,但从创业者来看,可能就是一次资产变现,甚至是成功转型。为什么这么低的成功率、这么高的风险性还有人愿意去创呢,主要归因于激励引导和风险分担。一旦创业创新成功,其个人和社会收益是巨大的,这会产生非常强的正向激励,而且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可能有机会。因此支持政策的重点要放在对激励机制的创造和保护上。失败的创新也是有益的,至少是减少了全社会的试错成本,因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来为之分担风险、分担失败,做到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政府也要承担必要的投资与金融风险。只要这样,我们才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新者不断成长起来,用不着人为地扭曲创新规律来制造假的成功率。高收益性、低成功率恰恰是创新的魅力所在。
防止用工业化和运动式思维来推进双创工作。创新创业是主体多元、分散决策,政府在其中很难像过去推动大工业那样,可以定方向、定项目,甚至由政府直接操作。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手段来推动双创,不能再老调重弹。一些地方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建了很多双创园区,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来一些创客或平台,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备的创业创新生态,缺乏有内在关联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及早提升或转型,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双创基地、园区难以持续下去。更要注意在双创中走形式主义和搞运动,甚至有些地方把菜市场简单改造后一夜之间就挂上了创客空间的牌子,典型的劳民伤财,毁了双创的名声。更有一些地方急着树典型,出业绩,把一些没有实质性创新的项目包装成成功案例,天天拉着去介绍经验,这样下来,即使是好企业,也容易死在传播经验的路上。
加快完善支持双创的政策体系。创新创业需要支持,但不能溺爱,既要做到支持有力和确保已有政策落地,更要防止一些地方大把拿钱粗放撒钱的做法。目前双创的政策短板主要体现在金融、人才、政府办事三个方面。银行应在双创上有更大作为,但早期并不是主力,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创新、社会资本在支持创新创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让资本链无缝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让创新创业者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要进一步解放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人才走上创新创业道路,使之成为双创的引领性力量。政府改革仍任重道远,什么时候创新创业者更容易与政府打交道了,他不违法,不找你,你就不再去找他了,这可能是创新创业者最期盼的情景。
努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创业需要一个栖息地,有适宜的土壤、空气和阳光,有些东西可能看不到,但是必需的,市场化、竞争、信息、经济关系就是这个栖息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与市场化程度是相向而行的,更相信和依靠市场、经济成分和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社会环境更具包容的地方,双创才会有生长的土壤。双创不是盆景,往往是竞争中野蛮成长起来,是创业的丛林,竞争就是“丛林法则”,双创不依托公平竞争的环境,就等于树木失去了空气。信息交流对创新创业者是非常渴望的软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更能吸引创新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那里大家可以有更多交流与碰撞。在一个地方有几家成长好的大型企业和好一些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这对双创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形成紧密的产业关联和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关系,大家各自分工,大学有技术外溢,大企业进行产业化和创新集成,创新创业者与前二者或紧密或松散,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张军扩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伟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