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的说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西方正式提出的。从本质上概括,主要是指对全球经济有控制力的,能够起支配作用的城市。但是世界城市的内涵、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范围是极为广大的。同时,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国家对世界城市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我们要从世界城市的高度去衡量、去推进、去要求首都的各项发展工作。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在开展日常工作时面临着一些风险,什么风险呢?就是容易导致北京偏离首都的性质和方向。因为对于世界城市,没有统一的范围和认识,这样就容易造成北京城市功能和规模的过度膨胀。因为世界城市极为丰富,什么都可以干,只要是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要求的,就什么都敢干,所以就容易造成北京城市功能和规模的过度膨胀,影响首都功能,影响中央党政军的一些功能。
三、“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对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
2014年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这个重要讲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对北京首都发展、首都工作提出要求;另一方面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从总书记关于首都发展和管理工作的要求来看,他主要谈了六点。
第一,明确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习总书记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明确提出,把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第二,习总书记对适用范围、功能、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提出了要求,要求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第三,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在这一次城市功能定位中,总书记没有把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但讲到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时,要求以世界城市建设的质量标准作为北京城市建设质量标准的参照。
第四,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特别强调,首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第五,针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针对雾霾治理形势提出要求,确保首都安全。
以上六个方面的要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首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将重点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首都战略定位来解读。从战略定位来看,习总书记“2·26”讲话对北京的发展和管理工作所做的要求,共有三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习总书记强调,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这个要求实际上肯定了“展都”,否定了“迁都”。同时,总书记强调,为了治理北京的“城市病”,为了更好地发挥首都核心功能的作用,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
总书记在讲“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时,回答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定在什么上面?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在功能定位上一直是限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两个中心。有人说,还有国际交往中心,但其实至少从城市规划文本来看,并没有把它上升到城市的性质和基本的功能定位上,只是在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中提到了国际交往中心。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在总书记讲话之前,我们主要是强调北京的两个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那么总书记在分析和把握新时期首都战略定位形势的基础上,特别是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全球治理体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我国的创新发展,实现我国重返世界中心的趋势和要求,总书记在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基础之上,第一次明确赋予首都北京两个新的功能定位——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说法,最早提出的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总书记“2·26”讲话中,首次把它上升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上升为全国首都的战略定位。虽然总书记给我们增加了两个中心的定位——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但没有提我们在奥运会之后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所以应该说,在这个里面总书记也做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给中央,给总书记提供的背景材料中,还有关于“金融中心”的建议,经过总书记的深思熟虑,最后确定为“四个中心”。
第二,展都也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那么怎么疏解?总书记的战略意图,在后来中央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按照“多点一城”的疏解格局,老城重整的思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那么这个“多点”是指多个结点,“一城”实际上就是要在北京周边建设一个承担部分国家行政职能、中央事业单位等相关职能的新城,我把它称为国家行政新城。
老城重整,主要讲的是东城、西城老城的问题。我国要想逐步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中心和第一大现代化国家,也就是世界级强国,老城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必须充分展现一个世界级强国的形象,所以提出要重整老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