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学雷锋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上海市统计局3月3日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外,自身能力不足、时间不够、意愿欠缺等也影响到学雷锋、做好人好事。(3月4日《新闻晨报》)

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如期而至,学雷锋,树新风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报道集中式做好事行为的同时,开展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以此研判学雷锋做好事的社会基础和群体心态,并从中找到不愿学习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案,从而促进学雷锋运动依然成为时代的主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公众学雷锋的意愿状况不容乐观,近六成人因为害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而不愿意学雷锋,从而也导致了各种“见扶不扶”行为的产生。当然,从客观上讲,这种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个体权利顾忌,当然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不过这也并非个体无动于衷的理由所在。虽然囿于自身能力,时间不够、怕人误解等因素,会给做好事的行为带来一定的风险,不过若是每个人都有如此心态,都把做好事寄望于别人,那么就会陷入“无人相助”的困境之中,我帮别人、人人帮我的社会救助体系就始终无法形成。

时下学雷锋意愿不强,根本因素还在于过于强调客观因素,而忽略了主观责任。作为一种道德性表达,学雷锋的行为,其实是在为帮助自己而创造条件。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因而群体的行为也是个体行为表达的综合,群体的素养也是个体素养的累加。当个体都无所作为或者利己至上,那么群体也会无所作为和利己至上。结果便是,当很多人处于困境并向外界寻求帮助时,结果围观众者就是无人愿意伸出一把援手,以至于要作出“我不讹人”式的承诺,才能换来些许积极的回馈。

见危时都无以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希望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于学雷锋行为的本身,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必要性的质疑,才是时下最大的道德困局与社会灾难。一方面,很多人认为雷锋精神不真实,属于被夸大化和塑造化的典型,再加上其精神过于纯粹,有些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另一方面,在保护机制并不完善的当下,学雷锋会造成“老实人吃亏”,因而不学雷锋以求自保,属于一种权利行为的正当选择。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个案,做好事者也难免会面临“被人讹诈”的风险,见义勇为的奖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不过这些都不应成为质疑学雷锋并收敛自己行为的理由。因为客观因素的改善,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若是没有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那么就无法实现人人学雷锋的良好氛围,每个人也无法得到雷锋式的帮助。其实,道德的风险总是有化解的办法,比如民间创造的“拍照自证”、“互相佐证”,都是防止被讹诈的好办法。再加上各地免责的“好人法”出台,都给做好事者解决了后顾之忧。退一讲,即便不愿意亲历亲为,那么打一个电话,在紧急时呼喊一下,或者做一个见证者,也不失为学雷锋的行为表达。在我们已陷入了道德式“公地悲剧”中时,激活社会个体参与的热情,才能实现困局的最终破题。

学雷锋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这也是设立学雷锋日,大力号召和提倡学雷锋的根本原因。相比于如何学而言,学不学的的公众思考应为时代主题,也是实现道德提升的现实选择。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