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今:“印度制造”的优势与劣势(2)

史小今:“印度制造”的优势与劣势(2)

面临重重困难的印度制造业

基础设施薄弱是硬伤。基础设施薄弱是印度经济和制造业的硬伤。在中国,每年有20%的GDP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条件和充足的能源供给。而在印度,每年只有3%的GDP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成为印度经济的软肋,削弱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

交通系统混乱。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交通系统。大部分区域的道路状况很差,完全不能满足物流需求。作为世界第七大面积的印度,只有三个主要港口。而孟买作为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1200多万人口,却只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交通动脉。往往在中国只需要2小时的物流路程,在印度至少需要4小时以上。这迫使投资商必须选择在离港口更近的高价土地上投资建厂,增加投资成本。

电力供应缺口很大。印度每年的电力缺口在10%以上,是全球人均电力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2012年8月,印度三大电网全部瘫痪,20多个邦大规模停电,6亿多人受到影响,国家对电厂投资不足,管理混乱,偷电漏电状况屡禁不止,电力系统时常出现问题。国内有限的电力尚不能满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更不用提满足工厂日常生产所需电力了。

为了完善基础设施,印度政府计划在2012年—2017年期间,投资一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建设五条包括大量公路、铁路和电信枢纽的五条工业走廊。然而,由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这些工程的建设仍在拖沓中。

制度效率低下,官僚体制积习难改。印度当前的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无论政治领导层希望做什么,都必须在中央层面经过纷繁复杂的程序,甚至还需要在各邦经历更加复杂的审批。这样漫长的审批程序,极大丧失了效率,也往往被用为惰性的挡箭牌。

印度的法律规章制度错综复杂,官僚体制严重。比如在印度现行约有50余条中央劳工法规,170余条地方劳工法规,这些劳动法规对于劳工的保护非常严苛。1947年出台的《劳资纠纷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100人的企业在裁员时,必须获得政府的同意,而在向政府申请裁人时,往往需要等待漫长繁琐的审批程序,同时政府批准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而1970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则规定,员工数量超过20人的企业在雇佣合同工之前必须获得政府的批准。鉴于招聘和解聘方面的严格限制,印度多数企业被迫保持较小的规模。咨询机构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旨在提高工人福利,但事与愿违,大多数企业因为惧怕触犯劳动法而宁愿不扩大生产规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