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的历史镜鉴

反腐倡廉的历史镜鉴

——读《中国历史的教训》

摘要:在中国的王朝时代,每逢朝代末期,土地兼并、军事割据、官场腐败、流民四起,数症并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阶层利益严重分化,不平等现象尖锐凸显。

人人都喜欢照镜子,对此现象,心理学有所解释:因为镜子可以让我们在意识层面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客观存在,这样我们才不会慌张焦虑。同样地,我们也需要看到自己的间接形象,间接形象则是通过以往知识谱系形成的思想映照出来的,而历史就是这套知识谱系。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这样,我们才能消除焦虑,从容前行。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口号形象有力,凝聚共识,但如何操作,则需要群策群力,聚合大智慧。中外历史就是一个提供智慧的宝库,从历史中可以借鉴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包括24篇历史杂谈。作者习骅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对导致腐败和推行廉政的制度因素和人性因素都有深切的体察,而这些因素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鉴往知来的忧患意识和接驳古今的趣味心理促使他写下一个个历史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读者既能体味历史人物幽微的内心,又能领略每个时代复杂的环境,最能引发读者思考的是为何很多相似的故事屡屡上演,只是换了主角,继而思考如何跳出历史教训。

在回答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之前,这本书深察腐败形成的土壤,包括中国的传统积习,人性中的固陋等。同时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分析制度须怎样运作,才可以与人性共舞,实现我们古人的一种治理观,即达到君子与良法共同推进郅治的效果。

这24篇文章,有一部分写了开国明君和中兴之主的良苦设计,也写了一些良臣能吏的大义担当,比如严格限制官二代参加科考的赵匡胤、动用非常手段兴利除弊的雍正,比如凭自身正气和智慧创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汤斌、用现代海权思维力争国家主权的吴大澂。

在政权创建之初,前朝败亡的教训锥心刺目,创立政权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明主,他们经验丰富,目光如炬。比如赵匡胤,虽然是靠军政权夺取天下,但他深知军政权不足以诠释合法性,就像欧阳修对“正统”下的定义:“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从周朝开始,为了矫正殷商的暴虐,就主张以德配位,一直到唐朝,唐人主张要直接接续周、汉道统,也就是以德为正的传统。在这个思想脉络中,贯穿始终的,是在合法性的序列中,把“正”排在“统”之前。“正”是以君子之仁德承接天地之仁德,获得了天地和百姓的认可,才成为君子之德,这个政权才具有合法性。所以宋太祖和宋仁宗,对天地和百姓,尤其是对生产和延续这套正统观念的士大夫,才心存敬畏,因为他们认可手中的权力来自于这些敬畏的对象。心里尊重,重在实施,宋朝在加强文治、制约皇权、平衡中央和地方权力、以经济繁荣缓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等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种尊重。

本书中另外一部分篇章,呈现了大量明清官场的弊病,比如行政效率低下,官员唯上是从而欺下、唯利是从而瞒上,官场里满眼都是贪官、庸官、懒官、巧官。有奕劻这样的“交际花”,有曹振镛这样的官油子,还有陈演这样的闷葫芦。再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典型不仅在明清有之,在历代官场中都不乏其人,确切地说是普遍存在于王朝末期的官场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李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