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能说人类文明史是部“以爱为本”的历史吗?

汪亭友:能说人类文明史是部“以爱为本”的历史吗?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和经验智慧值得我们挖掘、总结和发扬,这是包括史学研究者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普遍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这里首先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以何种思想理论方法为指导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写出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历史规律、给人以启迪的可信可用的历史,需要以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最为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既不能从先验的观念或既定的原则出发,也不能靠片面的事实或材料随意裁剪历史、歪曲历史、戏说历史。这一唯物主义的方法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要求,也是对历史学研究的要求。历史研究只有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本文主要谈谈历史研究应当遵循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等问题。

一、历史研究的唯物主义方法首先要求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述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虽然是由各种方向不同的社会力量融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但决定历史结局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要求研究历史要全面生动地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壮丽图景。坚持人民的立场,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总趋势。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也丝毫不否定领袖、英雄等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及其贡献。同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一样,领袖、英雄等也是历史活动中的具体成员,他们的思想行为也是历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认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领袖、英雄等杰出人物不同于普通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能起到普通群众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尤其在历史转折关头和重大事变的关键时刻,能发挥普通人不能起到的主要的甚至决定的作用。列宁充分肯定领袖和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他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

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也表明领袖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毛泽东曾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指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他还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之处、根本区别于唯心史观的地方,是一方面承认领袖、英雄等杰出人物的重要历史作用(包括反动阶级代表人物对历史的反作用),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们的作用离不开群众,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贡献始终是第二位的,而人民群众的作用和贡献是第一位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因为杰出人物对历史的作用是有前提和条件的,最根本的是要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否代表所处时代前进的方向,能否顺应当时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能否正确地组织领导群众的实践,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并不断从中汲取力量。

领袖、英雄等杰出人物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生命同阳光、空气的关系。脱离了群众,失去人民支持的任何领袖或英雄人物,不但没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遇,而且还会发生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安泰脱离大地母亲因而失去力量的给养从而被对手杀死在空中那样的悲剧。正如斯大林指出的:“伟大人物只有善于正确地认识这些条件,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才有一些价值。如果他们不认识这些条件而想凭自己的幻想去改变这些条件,那么他们这些人就会陷于唐·吉诃德的境地。”

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杰出的领袖、英雄人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求在历史研究中既要充分肯定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和重要贡献,同时又要把他们的作用和贡献放到恰到的位置上,给以适当的评价。绝不能把历史写成少数领袖、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写成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唯物主义方法还要求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研究既要一切从事实出发描述历史,也要根据事件人物本身的是非曲直评定历史。如何进行评定,就会涉及基本的立场。立场完全中立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有。选择的立场可能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一边,也可能是多数人和广大人民一边,取决于研究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由此决定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评述历史及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历史事实的研究同历史研究的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人民群众的意愿始终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相一致,只有做出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历史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坚持人民的立场丝毫不影响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列宁也指出:“唯物主义者贯彻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他不仅指出过程的必然性,并且阐明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这一过程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阶级决定这种必然性。”相反,那些站在个别人、少数人的立场上,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服务于少数人或剥削阶级狭隘利益和自私偏见的历史研究就成了伪科学。

立场不同,结论就会不一样。比如对苏联剧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法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高度赞赏苏联剧变和解体是件“大好事”,是“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因为在他们看来,苏联剧变和解体符合西方的价值观和根本利益。而站在广大苏联人民的立场上,站在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决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来。相反,大量事实说明,这一事件不仅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且还给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苏东剧变、国际秩序失衡等有利时机,妄图构建美国领导的单级世界,采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一系列手段插手或干预别国内政,推翻不喜欢的政权,扶植听命于美国的傀儡政府。美国还马不停蹄地发动了伊拉克、阿富汗等较大规模的战争,直接或间接插手的局部战争有十几场。目前仍处于战乱或动荡的国家或地区都与美国的插手或干预有关。因此,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剧变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悲剧、人类进步事业遭遇的巨大挫折,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次巨大倒退和灾难,这是自赫鲁晓夫一直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党内反叛势力向苏联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见,只有坚持人民的立场,才能对苏联剧变给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