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专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3)

摘要:歌曲是时代的印记,主旋律歌曲对于塑造社会的精神面貌、凝聚国家的人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首首传唱四方的经典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拼搏奋斗、自强不息。传播正能量,我们永远在战斗。宣讲家网特别策划推出了“唱响中国旋律”系列访谈,为历史留音,为时代放歌,为梦想加油!本期嘉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一级演员程志老师,将与您畅谈他的正能量歌曲之路,并与您一起鉴赏《游击队之歌》《等待出航》《我给太阳敬个军礼》等主旋律歌曲之美。

主持人:是这样的。

程  志:从这可以看出,音乐对人民的宣传力有多大,无论是孩子、大人,尤其现在的老人,你到公园去看看,集体在那儿唱,那唱的都是从历史以来的所有歌曲,什么《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太多了。

我们当年一参军,吃饭的时候要唱歌,选一个稍微短一点的歌吧,那也是“戴花腰带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走齐步的时候,会唱“红旗飘飘军号响,人民军队歌声嘹亮”,这就显得出来一个部队的气质,把部队的一种精神面貌体现给别人。所以,天天有歌声,月月有晚会,官兵在一起非常有意思。那时候,部队的很多干部就很喜欢歌曲。有一个毛干事,他会写一些曲,他教我唱的歌,很有意思。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迎新兵的歌,一个是送老兵的歌。他的词现代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首先是迎新兵的歌,《连队就是我的家》。“连队就是我的家,连队把我培养大,记得俺刚参军时,见了枪我害怕,哎呦哎呦,想起来简直是笑话”。你想这个歌词贴切到什么地步?

主持人:很朴素。

程  志:我当兵的时候,我们部队紧急征的兵,连队三分之二是文盲。所以这歌词里写道,“连队就是我的家,连队把我培养大,记得俺刚参军时,自己的名字写不下,哎呦哎呦,想起来简直是笑话;如今俺也有了文化,能读报来会画画,写文章定计划,写封信寄回家,想起恁来信把俺夸”。你看多贴切。

主持人:很有生活。

程  志:因为当时就是这种生活,当时就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

主持人:部队有训练。

程  志:部队有教员在教文化,这是部队一代代传下来的光荣传统。这些歌曲是把战士的激情调动起来的催化剂。到退伍了,人们都舍不得离开,退伍的士兵真是痛哭流涕的。

舍不得走的时候,大家一起开晚会,毛干事又拿了一个歌给我唱,是“我复员回到了故乡,故乡全都变了样,万亩粮田连起来,村连着村来庄连着庄”。那时候叫做合作化,这就是部队基层官兵写的歌曲,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直接能唱到人心里去。

主持人:来源于他自己的真实生活,所以创作出来的歌曲非常贴近人心,大家也愿意唱。

程  志:一个时代跟一个时代,等到后边进入另一个时期,部队又出来了很多歌曲,从《红旗飘飘》一直到《打靶归来》,所有战士的生活都是这样的。

主持人:都在歌里边体现出来。

程  志: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又出现了大批的歌曲,也是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的军队。“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这又是一批创作歌曲,又在部队推广流行,又是大批的战斗性的歌曲,所以部队的歌曲是一代一代地往下走。这些歌曲对保障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好,刚才听程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军旅生涯当中非常有趣的故事,我听出来您对部队的文化生活非常有感触。下面,我想跟您请教一下,在各个时期,我们党的领导人对军队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其中有一首歌叫做《游击队之歌》。

程  志:对。

主持人:您能讲讲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吗?

程  志:这个歌是贺绿汀同志写的,很生动形象,当时把我们的部队化整为零,到敌后去。《游击队之歌》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涌现出的文艺作品。因为你跟敌人硬碰硬,当时咱们还没有这种力量,所以毛泽东主席就讲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主持人:敌进我退。

程  志:是的,十六字方针。所以说当时这首歌很快就推广开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这个环境所写的歌曲,能够最快地传达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为什么呢?因为歌曲最直接,只要人一唱,他很快就从这个战区传到那个战区,从这个点传到那个点,传唱速度非常快。而且,这首歌非常形象地唱出了游击战士生龙活虎的战斗情景。

主持人:对。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的游击队员非常英勇、非常机动灵活;同时,也描写出当时的革命乐观情绪。

程  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主持人:革命乐观主义。

程  志:所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这种积极向上,绝对不会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被压塌了。那个时候,人们想的就是赶走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大家都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向上的情绪。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个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要和他拼到底

除此之外,像《太行山上》这些歌都是当时非常振奋人心的。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教儿打东洋,这都是非常非常贴切的词,就像在眼前发现的东西一样。现在好多歌,让人莫名其妙,那些词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当时的歌曲多是大白话,就是告诉你,就是要这样。

主持人:艺术来源于生活。

程  志:对。

程  志:过去写的歌是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现在坐在屋子里想一想词,也不管它从语法上通不通,这也很奇怪。

主持人:有一首歌,您应该也比较熟悉,就是《小白杨》,描写在祖国边陲守卫祖国的战士们。

程  志:“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威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山映旷,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梁上泉老师是词作者,他到了新疆的一个哨所,这个哨所有一个锡伯族的战士,他的母亲在他当兵的时候,让他带上了一些小白杨树苗,希望他能够像这些树苗一样,无畏坚强,扎根边疆。梁上泉老师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写得很好,曲作家也是军人出身,就是士心了,加上阎维文对歌曲的理解,成就了这样一首经典歌曲。阎维文下了很多年的部队,祖国的很多边陲哨所他都去过,他唱起这首歌来,有他自己的一种独到感受,唱出来朴实贴切。所以这首歌很受战士们的喜爱,《小白杨》确实是一首创作、演唱都很成功的部队歌曲。

主持人:这个时期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的部队建设正欣欣向荣。

程  志:对。

主持人:这首歌对战士们、对社会也是一个正向的引导。

程  志:对,这首歌从一个侧面描写部队的一个哨所,以点带面,就看到了部队的紧张生活和战士快乐的生活。虽然环境很艰苦,但战士们是非常兢兢业业的,他就认为,我们多吃点苦,人民就可以不吃苦,人民就可以安宁了,这是所有边防战士和边防哨所的心声。这首歌对我们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启迪和震撼,所以说创作人员应该是多到这种艰苦的、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去体验。

主持人:基层的部队生活,其实很需要这种文化的滋养。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