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纪平:构建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2)

国纪平:构建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2)

——写在习近平主席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之际

(三)

安全无国界。对于核安全来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核心要义。

随着恐怖主义在全球的泛滥,恐怖分子利用核装置来发动袭击的威胁正在增加。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核恐怖主义不再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2005年,“基地”组织就曾在网站上公布了一本说明手册,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浓缩铀制造“脏弹”。而美联社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存在着一些专门贩售核材料的黑市,获取核材料的经济代价和技术要求都已不再高昂。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哪怕是仅发生一次核恐怖主义攻击,都将“给世界带来永远无法弥合的改变”,“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阻止这样的灾难发生”。

如同国际秩序的演变,核领域全球治理也在经历变化,治理话语权从少数国家垄断向更多国家转移。冷战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立,承担起管理核能和平利用的职能。冷战结束初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强化保障监督能力,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加强对涉核物项出口的管控,国家间展开实质性核安全合作。“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核安全国际共识,全球性制度建设加速。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核心机构,获得了更多国际支持,行动力获得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现实挑战依旧严峻:不少国家仍未签署并批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修订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仍未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附加议定书》的范本与该机构签署协议;全球分离钚和高浓铀存量依然惊人,很多国家发展核电将增加核材料存放地点;一些国家有意建立独立的燃料循环能力,将增加全球核材料存量……“凡物置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当前,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的客观需求丝毫没有减弱。打造国际核安全体系,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符合各国共同利益,是实现更好利用核能的基础。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讲话意味深长。展望未来,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国际原子能机构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应该吸收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使各国既从中受益,也为之作出贡献,争取实现核安全进程全球化;各国应加强交流、互鉴共享,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要统筹协调、协同努力,争取做到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也不让一个伙伴掉队。

(四)

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这是中国发展核事业60多年来,在核安全领域给世界交上的一份优异成绩单。成绩单背后,是一个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发展中大国从自身做起、发挥国际作用的责任担当。

“核安全首先是国家课题,首要责任应该由各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这样论述国家在核安全领域需担负的首要责任。

言必信,行必果。人们看到,中国把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写入《国家安全法》,明确了核安全的战略定位。《核安保条例》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议;《核材料衡算与控制视察导则》《核材料和核设施实物保护》等一批核安保导则和技术规范,陆续由政府发布,有力推进了国家核安全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人们看到,中国严格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开展了新建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建设,政府安排了数十亿专项资金用于原有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改造,大幅提升核安保技术水平和防范能力。同时,持续加强和改进核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在核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能力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演习演练、公众沟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人们看到,中国核安全监管工作步入了机制化、规范化轨道。国家原子能机构设置了核安保管理部门,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开展核安保技术研发工作。中国强化核安保日常监督管理,严格实施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和核安保系统设计方案审查,定期开展各类核安保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核安保工作机制化。

人们看到,中国大力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始终把核安全放在和平利用核能事业首要位置,坚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追求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中国的核安全观,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

能力建设是话语权之基。中国在核安全领域的出色表现,使中国在全球核安全治理进程中赢得声誉,也让中国的主张更有感召力。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