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老子的“道”与“路”(3)

——老子的文化形象与《道德经》的解读途径

摘要:王德岩教授非常全面地解读了老子的文化形象,并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刻剖析。王教授从老子其人、《道德经》其书两个方面,谈到了现代学者的困惑与争论,直到三大发现所产生的决定性突破,以及这三大发现对当代研究老子所产生的作用。后半部分重点介绍与阐释了老子的各种形象,以及老子的思想精髓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敬请观看!

(二)《道德经》其书:支流万千,越注越远

《老子》这本书也很复杂,《老子》注本太多了。你要说《论语》,我们可以把《论语》注本穷尽了,因为近代以后,有两位大家把《论语》所有的注本都搜集到一起,做了一个《论语集注》。《老子》尽管有集释,但是集释做得不是很好。元代有个人说,当时他见的《老子》注本就有3000种左右,这个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如果实际地调查,现在有多少个《老子》版本?有这么两个数据。1927年,学者王重民做了一个《老子考》,统计当时的版本存目已经450种了。现在,台湾一个叫严灵峰的学者,他把自己收藏的《老子》书印了一个集子,就叫《无求备斋老子集成》。他收了多少本呢?一共,356种,但他还是叫无求备斋,说我不求收全了,可见还有很多。

大家可以想想,《老子》有这么多版本,每个人都有一种解释,我们应该听谁的?而且这些解释,都没有什么知识性错误,都是一种观念性的阐释。但大致说来,《老子》的版本实际上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最早的最流行的,就是《河上公注》和《王弼注》;第二个就是道教的注本,包括《想尔注》等,这个系统是从《河上公注》那里来的。后来,傅奕有一个单独的《道德经古本篇》,是从《王弼注》来的。

每个人对《老子》的解释,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老子》是一种权谋,唐代的王真完全从兵学角度去解释《老子》,解释得很好;有的人从养生角度解释;有的人是从修心角度解释。都解释得很好。版本如此之多,我们很难把它读完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版本的注释越来越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就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研究者只能在不同版本之间去跋涉。

近代以来,我们在学问上已经做到了顶点,但仍然没有结论,是因为我们的版本已经乱了。原来,《河上公注》《王弼注》是通行的,一直到唐朝的开元七年,《河上公注》还是《老子》的第一注本,《王弼注》是一个辅助。后来,历史学家刘知几上书,要求废掉《河上公注》,但是被宰相驳回了。开元七年,唐玄宗自己有一个《御注道德经》,《河上公注》才不是第一注本了。唐玄宗这个注本是参照《河上公注》而来的,而且它很不好的就是,把以前的两个版本弄混打乱了来校注。再以后的版本,又把这些版本合在一起校注,这样就越校越乱,最后都不知道当初的源流是怎么样了,所以,再也没有人能够根据版本校对来确定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因为有时候,更好的一句话不见得是对的话,就是说,古人不见得像后人想得那么精细。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靠学问解决不了,靠考据也解决不了,真正的解决,要靠新材料的发现。我们比一千五百年来的古人都更幸运,我们见到了几乎是最早的《老子》版本。有了这个版本,我们一眼就可以知道,几千年来的学问家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个突破是人力所不可为的,我们确实很幸运。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