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强国之路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批国家将工业化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把工业化视为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工业化成了丛林原则下适者生存、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战争加快了整个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催生了实现工业化的各种国家尝试,有的采取计划经济,有的依托市场经济,但结果是有的取得成功,有的归于失败。与工业化相伴相生的其他各种强国要素逐渐得到重视。
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美苏两霸争雄的时代,早年的强国并没有淡出世界舞台。它们在迅速恢复工业经济的同时,将利用域外资源作为获取国家利益、恢复国家实力的必要手段。英国和日本通过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分别维系在欧洲和亚洲的特殊地位。而德国则通过将鲁尔区的煤钢产业置于国际共管的体制下,从而将国家间的争夺对象变为国家间的共同财富。德国在将自身利益化为欧洲利益的同时,依托欧洲联盟体制获得了更多的主权、更丰足的实惠和更好的形象。中国则通过参与世界市场体制而更加繁荣,应验了拿破仑关于“只有体制才能决定一国的未来”的预言。
显而易见,强国要素既包括国内的结构性调整,也包括外部环境,更依赖于内因和外因的联动机制。每个国家都可将国家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与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采取适当的外交战略,加上领导者的坚定意志,使自己更加强大。二战结束后,英国失去了一个帝国,却利用语言优势抢占了信息技术和金融革命的先机。二战后的德国险遭被肢解的命运,却依靠自我遏制和外交努力赢得了邻国的接纳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对于强国来说,经济力量至关重要,但是经济力量的获得不仅有多种途径,而且要与其他力量相辅相成。
中国历来就有国家统一的传统理念和民意基础,但这种理念和基础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会崩塌。中国曾经是小农经济发达的富庶国家,但是一旦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国家就难以稳定。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但是当教育与现代工业和科技创新脱节,国家就难以兴盛。中国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但是治国方略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中国有勤劳勇敢的人民,但是只有人民被充分地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之强,强在传统、强在文化、强在体制,更强在人民。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之本,为人民利益而兴国,国家才有发展经济、完善体制的动力。为人民的利益而强国,中国只会走大国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之路,决不会走强权争霸之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